“高效课堂”的矛盾与对策分析

时间:2017-02-07 02:25:44 来源:论文投稿

摘要:通过分析发现“高效课堂”是基于理想化的假设,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制约着课堂效率,通过相应的对策力求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效率;翻转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出现多种高效课堂改革模式,这些模式大同小异,都有共同的高端理念,我们期望这种改革的浪潮能改变我国教育的落后局面,但教育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只有在反思、批判、调整中推进,才能给当代中国教育产生更大的影响。高效课堂源自“杜郎口”,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1]。高效课堂要求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方面做到“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但笔者认为,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时间的表述存在问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不能混为一谈,高效课堂的“效”应该指效率,高效的表现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这就要求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学生的学习时间。

一、“高效课堂”的理论基础

除了杜郎口中学的模式,比较成功的还有山东省昌乐二中“271模式”、洋思的“先学后教”等具有代表性的“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2]。上述学校的高效课堂改革都是在高端教育理念牵引下展开的,这些理念的共同元素是:以生本的教育理念,基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建构主义学习观,西方传入的有效教学观,“自主、导学、互助、展示”等[3]。卡罗尔认为,教学效果(学习程度)是学生实际用于某一学习任务上的时间量与掌握该学习任务所需的时间量的函数,即学习程度=实际用于学习的时间量/需要的时间量。因此,要想让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习程度,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提高学生实际用于学习的时间量,并减少学生掌握所需要的时间量。实际用于学习的时间量会受到机会(指教师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所明确规定的时间)、毅力(学生愿意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与学生的兴趣和态度有关)两个变量影响,需要通过提高机会和毅力的方式来增加学生实际用于学习的时间,进而加强学习效果。而需要的时间量受教学质量、学生理解能力和能力倾向(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阅读的快慢、书写的快慢,也有学者把能力倾向解释为学习速度的预示)三个变量的影响,需要通过提高这三个变量来有效地减少学生学习所需的时间量,进而加强学习效果。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1)教学质量和机会是由教师决定的两个变量,简称教师变量。学生毅力、理解能力和能力倾向是由学生自身决定的三个变量,简称学生变量。(2)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包括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毅力、理解能力,发展学生能力倾向,增加学生学习机会。而教学效率的提高只能从前四项入手,增加学生学习机会不会提高教学效率。

二、“高效课堂”的高效之处

“高效课堂”最主要的特征表现在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中通过讨论、质疑、展示等活动提高学生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小组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展示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通过质疑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学生参与过程中得到的积极评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学习毅力。因此,高效课堂在提高学生可迁移能力方面的高效性显著,并且这种可迁移能力对学生的将来发展有重大意义。教育是离开学校多年之后还剩下的东西,知识会遗忘,但能力会伴随人的一生。另外,因为讨论、展示、质疑的生成性较强,学生经常会冒出意想不到的想法和问题,因此,在教学目标之外会有更多的生成内容。因此,如果假设每位学生都能投入“高效课堂”的所有活动,将会提高影响教学效率的三个变量,即理解能力、能力倾向、毅力。

三、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1.对自主学习的高要求与学生课外学习时间之间的矛盾

学生虽然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但多数学生的自学效率低下。学生要自主学习完一节课的内容,首先要通读整篇教材,其次要完成导学案,如果要找出问题必须要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准备,这就要求学生花非常多的时间完成自主学习。“高效课堂”的前提是学生先自主学习本节内容,而仅读一遍课文及完成填空式导学案就需要大量时间。以生物课为例,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完成自主学习部分内容需要10分钟左右,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需要的时间会更多。然而,仅完成导学案还不足以很好的展示,即使要准备一个中等展示,对于内在逻辑性较好的问题,学生准备的时间不需要太多,但对内在逻辑不好的内容,学生首先需要记住,还要对语言进行组织。即使是教师,要讲清楚一个知识点也要准备很长时间,更何况是学生。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质疑环节弥补学生不完美的展示,但展示和质疑过程中的不可预知性,会暴露较多的问题,经常会出现反复的讨论、展示、质疑。其结果是对一个问题往往会研究得很细致和深入,但是也使得教学内容较少。我们在公开课中看到的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点,老师本身准备的内容会比平时少(在新授课中更明显),即使如此有时还不能全部完成。因此,要真正地使课堂高效,就要先保证高质量的自主学习,现实情况是学生的课后作业并没有减少,没有时间的保证,要高质量的完成自主学习是非常困难的。课堂的展示与质疑只能是一种形式,并不能达到期望的目标。

2.提高学生能力与教师对单科成绩追求之间的矛盾

“高效课堂”主要是提高了学生的可迁移能力(学生变量),这些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每门课程的学习,如果每位老师共同努力促使每位同学都能参与进来,会形成各学科共赢的结果。但一方面这种可迁移能力的提高是缓慢的,另一方面在单一学科的成绩表现并不明显。如果课堂并不能达到预期的高效,投入很大精力培养能力,会使得学生学科知识获得变少,可能会有导致单科成绩下降的风险。加拿大教育学者迈克·富兰曾把“学校变革”形象地比喻为“一次有计划的旅程,和一伙叛变的水手在一只漏水的船上,驶进了没有海图的水域”,“一伙叛变的水手”就是改革中的老师的真实写照[4],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人们总习惯于把改革的失败完全归结于教师,但他们没有注意到教师突然遭遇到以前没有过的一种体验,失去了安全感,没有了自信,自然就会产生一种退缩和对新生事物产生一种排斥。当然,这种情况在改革中具有普遍性,内在原因是考试的教学评价标准阻碍改革推进[5]。因此,即使老师们认识到“高效课堂”模式的好处,但在实践中因为存在改革极有可能导致单科成绩下降这种风险,教师很难完全放开手脚。

3.全体学生参与的理想与只有部分学生参与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高效课堂”的理想是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课堂的活动中去,在讨论、展示、质疑过程中锻炼每一个学生的能力。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学生更愿意表现自己的优势,以期获得尊重和积极的回应。每个班级中,只有展示和质疑能力强的少数学生是真正的课堂参与者,而他们既是讨论的中心,又是展示者,往往也是质疑者,大部分学生长期是课堂的观众。一方面教师往往从举手的学生中选择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另一方面教师也更愿意让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推动课堂教学快速完成目标。这些参与者经过长期训练能力进一步提高,那些经常不举手的学生因为缺少锻炼机会,与参与者相比,能力的差距进一步加大,即使偶尔地参与也因为无法获得成功的激励,会导致他们的参与热情进一步降低。因此,只有部分学生参与的课堂并不能促进多数学生可迁移能力的提高,无法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综上所述,“高效课堂”是基于三方面理想化的假设,一是假设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二是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导学案及预习任务,三是假设所有的学科都能把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把成绩放在次要位置努力执行。

四、对策及建议

1.教育信息化与翻转课堂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可能会掀起新一轮的课改浪潮。2007年美国林地高中的两位化学老师首创了翻转课堂,伴随着可汗学院的火热,翻转课堂迅速传入我国,发达地区的许多基础教育学校开始了翻转课堂的尝试与改革。翻转课堂需要教师课前录制短视频,学生课前结合学习任务单与视频内容完成自主学习,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展示、质疑,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全国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长严继昌在《微课程建设与评价》的专题报告中提出:MOOC、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的出现,正在冲击着传统教育,在线教育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趋势。翻转课堂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短视频加学习任务单代替了课本加导学案,学生通过视频学习缩短了以往自主学习的时间。第二,随着视迅时代的来临,视频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视频中可以传达更多的信息量。第四,如果使用交互平台,老师可以及时、即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准备课堂教学内容。第五,对于部分认知能力欠缺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反复观看难点及部分习题的讲解的视频内容达成目标。第六,课堂中完成作业在降低学生课后作业的负担的同时,教师也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指导。总之,如果教师能够录制高水平的微课,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弥补“高效课堂”的不足。

2.通过“一体化导学案”实现全体学生的参与

“高效课堂”中均采用“导学案”式的文本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导学案大多只能反映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以及目标达成情况,无法记录学生在课堂中对讨论问题的看法及讨论过程中生成的答案。这使得教师无法监督学生的课堂讨论与学习生成,如果在编制导学案时,设计课堂生成板块,通过此板块的检查一方面可以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课堂参与起到较好的监督作用。同时,将笔记、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册等教学文本全部设计在一起,编制“一体化导学案”,使学生使用和携带更加方便。微课与“一体化导学案”结合在一起形成整体性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资源网络,有利于实现全体学生的参与的教学理想。

3.对各类考试的最终评价标准的弱化

改革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比如杜郎口中学,它原来是个教学问题极大、升学率极低、快要消失的学校,所以能破而后立,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如果学校和老师的头上始终悬着质量之剑,在改革进程中瞻前顾后,不敢放手一搏,害怕成为改革的牺牲品,只能使改革举步维艰。当然,要改变这种局面不能只依靠老师的大胆实践,为消除教师实施顾虑需要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远见卓识,将高效课堂的推进放在主要位置,把教学成绩放在次要位置。关于教育改革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高效课堂”等名称烦多的模式,学界褒贬不一。我们不能幻想“高效课堂”成为解决中国基础教育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但作为基础教育直接实践者的一线教师,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遵循教育规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真正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做些实事。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

[2]佚名.九大“教学范式”解读[N].中国教师报,2010-04-27.

[3]龙宝新,张立昌.我国当代主流高效课堂改革范式的共性透析[J].现代教育论丛,2014(1).

[4]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李为.国内著名教学改革经验借鉴研究[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12.

作者:陈暅 单位:兰州交大东方中学


更多自然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高效课堂”的矛盾与对策分析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26215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集体备课的好处 商标翻译方法

相关论文

职业卫生与病伤

原创资讯2017-01-07 09:07:15
相关学术期刊
《党史研究与教学》 《高教研究与实践》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家具》 《铁路采购与物流》 《数学大王》 《发现》 《右江医学》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