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与自主创业论文

时间:2017-02-08 03:53:09 来源:论文投稿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增速发展与转型的关键时期,其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在整个产业经济链条当中,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所发挥的作用愈加明显,是我国经济转型源动力所在。这就决定了未来在人才需求上会表现出新的发展形势,即急需具备良好创业素质能力的人才。在这种大背景之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理应积极做好教育转型工作,全面培养能够与新时代相呼应的创业型人才。于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素质培养也就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方向转变,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连年攀升。而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已经达到了727万人,这比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还多出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使得毕业生就业观念需要做出进一步的转变。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当前应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增强高等教育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相适应性,鼓励大学生走自主创业的道路。”由此可见,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空前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素质是时代发展的应然要求。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素质的基本构成

具体而言,大学生创业素质主要是由三个方面构成的,分别是创业意识、创业品德与创业能力。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创业意识

创业本身作为一项具有综合性特征的复杂社会活动,能够驱使大学生去创业的主要动力,就是个人内在追求。而这种内在追求的产生原因,就是对当前生存现状存在不满足,由此产生新的个人发展目标,即试图通过创业来改变生活与命运。大学生所面临的基本境况就是:既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基本认知。而一部人在完成了实践学习之后可以锻炼自身的能力,取得成长与进步,去有意识的追求理想,这就构成了大学生创业追求的初步标志。在形成了创业兴趣并确定了创业追求目标之后,还需要将其上升为创业理想,并为了理想而做出不懈努力,由此就形成了创业世界观。创业世界观作为创业意识的最高层次,表现出内在逻辑性,具体是由多个创业思想构成的。

(二)创业能力

针对一个创业者而言,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如此才可以在开创事业的过程当中排除万难。创业能力具体包括了分析判断能力、经营决策能力以及组织指挥能力等几个要素。在创业的过程当中,需要综合运用这些能力。其中,经营决策能力所集中体现出的是创业者自身综合能力水平。决策的本质就是选择,即在多个备选方案当中挑出一个最佳方案,所考验的是创业者果敢品质情况。基于创业角度而言,创业决策的正确与否能够对创业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分析判断能力则是能够作为经营决策能力的前提基础。创业者在创业过程当中,必然会涉及到一系列的经济现象与政治事物,并且还需要全面了解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事物问题,这其中就蕴含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能够对创业决策产生直接影响;组织指挥能力具体是指对其他人或者是事物所产生的支配影响与协调作用,从而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三)创业品德

在大学生创业素质当中,创业品德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良好的创业品德,是创业成功的保障,能够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创业能力产生引导与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大学生创业品德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第一,勤奋。勤奋就是积极努力,吃苦耐劳,可以脚踏实地地去认真对待创业活动;第二,守信。守信就是具备良好的个人信誉,言出必行,一诺千金,不偷奸耍滑,这是赢得他人信任与尊重的基本前提;第三,信念。信念作为情感、认知以及意志的有机统一体,具体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思想认知框架,同时也是一种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当中,需要具备坚定的信念,坚信所开展的创业活动能够取得成功,所付出的辛劳与努力都可以获得回报;第四,坚韧。坚韧就是坚定不拔,百折不挠,在创业的过程当中不为艰难险阻所左右,绝不轻言放弃。上述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创业品德。

二、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素质存在的问题

自主创业素质能够对创业成功与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当前阶段,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素质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创业意识薄弱、创业品德缺失以及创业能力不强。

(一)创业意识薄弱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多数大学生在理想职业选择上,还是倾向于本专业就业,而倾向于选择自主创业的,仅占到总体比例的6%左右;而且事实上,毕业之后真正选择自主创业的,仅占到总体的0.3%,而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约为20%。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还没有形成深层次的认可与接受。而伴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掀起一股创业潮,部分大学生已经对创业活动有了一定的认知与理解,同时也逐渐的接受这种新就业形式,只是短时间内还不能够真正形成理性、自觉的创业意识。一些大学生只是被动的通过创业典型事迹宣传以及创业知识讲座等了解到一些东西,却未能基于自身角度来思考怎样创业。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是将创业理解成“牛人的选择”,认为“我等凡人还是找个稳定工作为好”。而即使一部分具备创业意向的大学生,也只是盲目的随大流而已,并没有去切实考虑自身是否具备创业素质与条件,同时也没有认真做好市场需求调查。

(二)创业品德缺失

创业品德作为大学生创业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够对创业素质培养结构起到调节与引导的作用。勤奋、守信、信念、坚韧,这些都是属于良好的创业品德。而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并不具备勤奋与坚韧的品德素质。因为目前的在校大学生都是属于“90后”,家庭条件与成长环境和“70后”、“80后”相对比而言,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平素已经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观念十分淡薄;甚至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既不守时,也不守信,不懂得尊重他人,完全不具备应有的创业品德。如果不对针对这些大学生开展创业素质培养,一旦他们真正选择了创业,很大的可能就是“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成,小事不屑做”。

(三)创业能力不强

创业者的创业能力能够对创业成功与否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其代表着把自身创业理想顺利转变为实践动手的能力。目前来看,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发展与转型的黄金阶段,社会阶层还未固化,创业机会众多,只要善加利用,创业成功的难度要远比发达国家高。但是,与之相对的是,我国国民创业能力普遍趋弱,其中同样包括大学生。尽管最近几年以来,不乏有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典型,比如超级课堂的联合创始人杨明平、国内最成功的桌游三国杀的创始人黄恺、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校内网创始人王兴,他们毕竟只是属于凤毛麟角。尽管最近几年以来我国已经开始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工作,但结果却不如人意,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还是不强,在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当中,有超过90%的人最终是以失败而告终。

三、大学生自主创业素质培养建议

在明确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培养建议。

(一)调整大学生自主创业素质

培养模式与理念在大学生自主创业素质培养的过程当中,应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高校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也就是厘清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素质培养的认知观念,坚决清除当前在创业教育方面所存在的思想障碍,从而给大学生自主创业素质培养创造有利条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人才,其中就包括具备自主创业素质的人才。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转型,急需的是综合素质强的高校毕业生,其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创新能力,另一个则是创业素质,这就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高校应紧跟社会时代发展潮流,积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素质。同时,大学生也要主动转变就业观点,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自身价值,比如选择自主创业。通过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素质,可以从被动就业转变成主动创业,不需要“输血”,而是主动“造血”。而学生则是在充分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积极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创业意识、创业品德以及创业能力,在毕业之后走上自主创业的个人发展道路,给更多人提供就业机会,并且通过创造社会财富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建立大学生自主创业素质培养的长效机制

思想作为行动的指导,高校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长效机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创业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创设良好的自主创业型人才培养环境氛围,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在建立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长效机制的过程当中,需要先确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具体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要明确创业素质培养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素质,简而言之,就是创业教育工作应该重点围绕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德培养以及创业能力培养而展开,并一直保持下去,形成长效机制;第二,要构建完善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素质培养模式。长时间以来,我国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过程当中,都是以就业为标杆,这在高职院校尤为显著。而在发达国家,高校通常都是将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素质作为一个主要方向。当前,我国高校应尽快深化教育改革,积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将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素质纳入到人才发展计划当中,并放到重要位置,如此才可以构建完善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素质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之上,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基于长远发展角度来制定具有竞争力的自主创业素质培养计划,主动适应社会变革潮流。

(三)建设大学生自主创业素质培养的师资队伍

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素质作为一项综合性工程,重点还是在于教育,而其中的关键则是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当前阶段,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从事创业素质教育培养工作的教师队伍,是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通常而言,创业也应该是一个基本就业形式,而且还是高标准、高要求的就业选择。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作为依托,这就对教师开展创业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专业理论知识、组织活动能力以及社会实践经验,积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有针对性的建立对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评价标准。事实证明,创业并非是简单意义上的自己创建一个企业,其中还涉及到对原有岗位的开拓发展与锐意革新,比如到地方引导当去居民创业。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从以被雇佣为主到具备自主创业能力。所以,教师应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重新塑造健康的创业品德,全面提升自主创业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锻炼自身的能力水平。对于政府与高校而言,应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做好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素质培养教师的岗位培训工作,丰富培训内容,拓展培训层次,鼓励高校教师开展自主创业素质培养的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实现创业教育教师培训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同时,还要科学调整教师培养经费的支出结构,全面推动素质教育体制改革,做好师资队伍的复合型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借助于调整政府就业评价政策以及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促进教师参与到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事业当中,并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能力,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育与课后教育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德以及创业能力。再就是要构建合理的高校师资队伍创业素质培养的制度机制,实现模式上的创新与发展。目前,德国在大学生自主创业素质能力培养的过程当中,所建立起来的“学科教育+创业实践+职业培训+师资队伍”模式,已经显示出了优越性,所以可以进行参考与借鉴。

(四)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

作为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复合体,其中具体涉及到了教学理念、教材选择、管理手段、教学方法以及培养目标等多个因素。一个科学完善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素质培养课程体系,是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高校应基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将大学生自主创业素质培养课程定位成多学科复合工程,其中包括有灌输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以及完善创业品德等。在充分的选修与培训的基础上,采取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研究、情景模拟以及课堂授课等多种方式,科学设置大学生自主创业素质培养课程。新新时期创新人才需求的背景之下,高校需要针对现行的创业素质培养模式做出改革,形成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多为专业课程,少有基础课程;第二,在教学过程当中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却忽略了综合素质教育;第三,学习评价重点集中在课本知识上,轻视了创新思维能力。而自主创业素质培养的主要目标,则是借助课程设置来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具体手段方式包括第二课堂、实践学分制等。还可以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之上,增设法律、管理、税务、财会以及销售等多门实用性课程,而这些实用课程恰恰就是自主创业所必备的。除此之外,创业成功者积累的经验教训以及国内外市场动向等,也都是自主创业的知识基础。所以,高校应该完善创业素质教育的知识结构培养,并在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着力强调创业知识实际应用能力,适当增设一些创业选修课程,共同构成自主创业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

(五)通过实践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氛围

实践交流活动是在校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平台载体,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素质养成而言,通过实践交流活动能够更好的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水平。具体而言,实践交流活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党员团体开展的实践交流活动。党员团体作为高校当中的一个重要学生组织,代表着时代发展的先进性,通过党员团体幵展的交流活动能够让大学生了解到国家大政方针与社会形势,比如最新出台的经济政策与创业优惠政策等,这样不但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同时也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到社会发展形势,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素质养成的重要平台。第二,学生会开展的实践交流活动。学生会作为高校学生自治组织,在日常组织活动当中充当着主力军的作用。学生会可以组织大学生到企业的生产一线或者是公司的办公间进行参观学习,还可以邀请取得一定成就的企业家到校举办讲座或者是进行网络在线互动交流,有组织有目的的开展调研分析,如果条件成熟的话,还可以组织大家一起进行创业实践,拓展大学生的实践工作,丰富创业知识,将专业理论和创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提升自身的创业素质。第三,学生社团开展的实践交流活动。学生社团是高校重要的学生团体,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的实践交流活动,能够调动校园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能力水平,同时还可以在组织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与校园特色相结合,以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素质。

作者:陈炜 单位: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


更多国内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大学生素质与自主创业论文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30320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宿州学院学报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煤炭工程》 《中国农村科技》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幼儿教育》 《中国制笔》 《昌吉学院学报》 《食品与发酵科技》 《江苏教育》 《无机化学学报》 《旅游研究》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