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的主体性
世界历史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人是社会的主体。虽然人的活动受到一定客观规律和历史必然性的制约,是在既定的社会关系下活动的,但人又具有创造性实践的能力,能够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让客观规律为其服务,以求得自身更长远、更完善的发展。面对当代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一些人认为这是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后果,认为只有人类彻底地放弃对自然界的控制和改造,做到“回归自然”,才能实现对自然的保护,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之所以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传统的发展观念导致的,传统的发展观念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认为发展总比不发展好,重视发展速度和发展数量,致使人们对自然资源无限度索取,成为马尔库塞描述的“单向度的人”,人的这种自主性只有放任性,没有约束性,是一种片面的主体性。而人真正的自主性应该是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又对实践活动有着清晰的认识,能够正确合理利用资源、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对未来的发展后果有着科学的预测,即既能充分发挥人在实践过程中的主动性,又对自身实践活动有着一定的约束力。而这种主体性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R•布朗认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在满足自身当前需要时不牺牲后代利益的社会。”1994年召开的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也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可持续发展观中的以人为中心并不是人完全中心化、自我化,而是人自主性的全面发挥,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一方面,人在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能够正视客观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又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需求,保护生态环境。这样,人类不但发挥其自身的主体性使自然规律为其所用,也实现了自然生态环境对人类发展的进一步推动。另一方面,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人类,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精神条件,决定并影响着人的发展。而人又是社会的主人,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人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要衡量标准,也是推动社会不断向前进步的内在动力。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观念中的人的主体性不同于传统认识中的人的主体性,只是孤立地、绝对地重视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而是将人与自然、社会紧密结合,全面丰满地发挥人的主体意识,使人对自身、对自然、对社会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正确合理的认识,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有一个系统连贯的理解,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思维的极限意识
传统的发展观认为,经济的增长和人对自然的索取及改造是无限的,这种“增长无极限”理念,支配着人们无限度地索取自然资源、改造自然,起初确实取得了辉煌成就,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然而,随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凸显,“增长无极限”意识开始受到怀疑。上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鲍尔丁提出了“宇宙飞船经济理论”,指出我们的地球只是茫茫太空中一艘小小的宇宙飞船,人口和经济的无序增长迟早会使船内有限的资源耗尽,而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出的废料将使飞船污染,毒害船内的乘客,此时飞船会坠落,社会也会随之崩溃。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出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公诸于众,报告指出,增长是存在着极限的,这主要是由于地球的有限性造成的。报告论述了地球有限论:社会经济增长的五种趋势即加速发展的工业化、人口剧增、粮食短缺和营养不良、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呈增长趋势,由于地球的容积是有限的,人类向自然的扩张必然也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主要是受到一些内在和外在条件的限制,其中主要的限制有以下几点:
1经济增长受到自然生态的制约。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因此它必然成为经济增长的绝对限度。人类的经济增长,应该维持在自然生态的协调平衡范围之内,整个系统内部能够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以维持一定限度内的平衡稳定发展。因此,我们应节约利用非可再生资源,加大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尽量小的资源消耗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虽然生态系统具有自我修复能力,但这种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如果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超出了它的自我修复能力,就必然威胁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从而危及人类生存。
2经济增长受到人类自身能力的制约。人类能力的发展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就人类能力本身而言,人的发展具有无限性,但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一定客观因素和历史条件的影响,人类的实际能力在某一个阶段内又都是有限的。因此,虽然人类有开发新能源、彻底解决环境污染的能力,但在技术和资金都有限的当下,有必要采取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人类的生命受到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制约。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推进,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消耗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投入的精神和体力越来越少,许多高科技技术代替了人类本身的劳动,由此导致各种“文明病”的出现,人类的生命活力不断降低。另外,从生物学意义上讲,每一物种都有其生命周期,当生命体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不能及时做出调整时,就可能引起这一物种的灭亡。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生命体,也逃不出这种生命规律的制约。因此,人类不应当认为自己是万物的主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为人类服务的,肆意破坏生态、掠夺性地利用资源,应该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意识,使生存环境和人类的生活方式相适应,尽量增长人类的生命周期。因此,人类必须理智地限制自己的行为,树立“极限意识”,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作者:张玮祎 单位:陕西省延安市延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