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的创新教育研究

时间:2017-02-09 02:01:19 来源:论文投稿

前言

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加深,对于全面发展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当前的教育制度过度注重培养学生理论知识,而忽视了体育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不同于其他初中学科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授,初中体育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竞争的意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从而达到教育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要求。受当前的教育环境对初中体育教学的不重视,导致如今的初中体育教学不仅存在着教学观念、方法陈旧等问题,同时缺失对它的创新教育,这些不利因素极大的制约了初中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培养。因此,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初中体育教学的创新教育势在必行,广大初中体育教师应当通过对体育教学的创新教育,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促使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提升初中体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一、初中体育的创新教育应当转变学生陈旧的学习观念

初中生对于体育学习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体育教学的效果。在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认为体育课程更多的是他们游戏、玩耍的心理,因此导致他们对于体育学习的观念不正确,教师教什么,他们就依葫芦画瓢做什么,并不理解教师所教授的体育知识,导致初中体育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初中体育的创新教育最重要教学的目标便是使得学生理解掌握教师所教授的体育知识,譬如在进行中长跑教学时,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讲解中长跑的有氧运动特性对增强身体素质的优点,使得学生能够明白该运动的对自己的好处,激发他们认真学习的兴趣,此时教师应当趁热打铁对该运动的技术动作、呼吸节奏调整、步伐步频等进行详细的教授,并逐一进行学习,使得学生能够真正掌握中长跑的技术。

二、初中体育的创新教育应当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已经逐渐显示出不适应当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要求,因此对初中体育进行创新教育,必然离不开教育方法的优化。对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优化。在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方法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更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而不太注意体育教学内容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或者学会,如此的教学方法必然会致使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低下。创新教育的开展,首要的就是要对这些传统教育方法进行优化,广大初中体育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性,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首先,根据初中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模仿加竞赛的方法,譬如在太极拳教学中,教师讲解了动作要领后,让学生跟着演练几次后将学生分成几组进行竞赛,教师在他们练习的时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加深他们的学习。最后通过全体同学和教师的评分,选出太极拳打的最好的小组予以奖励,同时对教师也应当给予其他组鼓励,使得学生都在该教学中感到快乐。其次,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轻松愉快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能够更为投入的到体育知识的学习中去。

三、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创新体育课堂教育

正如前一点所述,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开展必须转变这一局面,在体育教学中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以学生为本,这就意味着体育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真正的做到开始以围绕学生制定并进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制定出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以贴近学生真实能力的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譬如,在进行100米短跑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学生练习完该运动后组织他们进行男女100米混合接力赛,这一带有趣味及竞赛性质的活动既可让学生再次复习短跑的技术动作,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其次,以学生为本的创新体育课堂教育还可以通过另外一个途径构建: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课堂的设计中去,教师可以在体育课程结束前告诉学生下次课程主要教学的内容是什么,邀请学生在课后对该教学内容进行活动设计并在下次课程开始前1至2天提交活动建议给教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提供的教学活动建议制定出最合适学生教学活动。通过上述两种方式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创新体育课堂教育,不仅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同时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教学中实现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呼声日益强烈,加强初中体育教学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的共识。创新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十分有效的促进初中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从而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作者:杨慧强 单位:江西省瑞金市合龙初中


更多社科历史论文详细信息: 初中体育教学的创新教育研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34345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器官移植论文 药学论文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江苏农机化》 《当代通信》 《自动识别技术与应用》 《齐鲁石油化工》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现代测绘》 《传动技术》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光明中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