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一、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负影响
(一)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信息传播在速度上更迅速。伴随信息时代到来,大众传媒环境下的传播比起人际传播,速度更快、距离更远。由于以电视、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出现,大众传媒环境可以很好地突破以往人际传播中存在的局限,极大地凸出了优势。国家和党的政策、路线以及国内外的新闻以这种方便快捷的传播,第一时间可传输到青少年面前。以此同时,青少年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外新闻要事,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有充分地了解。
2.思想政治教育在覆盖面上更广。传播渠道多使得大众传媒具有覆盖面广的特点,其传递的信息可迅速地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影响到每一个人。日常生活中,透过各种传播媒介,人们能够获得各种信息,信息的层次也超越了家庭、学校、工作团体、社区乃至国界。传播媒介中传递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等会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也因此,大众传媒参与到每个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导向作用不可忽视。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众传媒所提供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青少年常依照传媒塑造的“参考框架”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现实,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品德价值逐渐被潜移默化,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道德判断与道德信念。与此同时,广泛覆盖面的大众传媒增加了青少年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有利于青少年更新知识和提高素质。
3.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更有深度与广度。传播媒介手段上现代化和方法上多样化,很好地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乏味的局限性,提供了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材料、信息。大众传媒批判假丑恶、传扬真善美,以期达到美化心灵的目的,这恰也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来讲,大众传媒可传载形象生动、内容丰富、富有感染力的信息,又突破了时空局限,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广泛性。同时,大众传媒渠道多也为青少年提供了展示个人才能的平台以及同他人、时代共同发展的契机,为丰富青少年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师来说,利用大众传媒,可提供平台让青少年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让青少年感受到平等与欢乐,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
4.促进转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传播的信息多样化,促使青少年在知识获取途径上,由单纯的灌输转变为自主进行选择;传播信息的强渗透性促使教育者将传播方式由公开正式转变为隐性渗透;如电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种媒介运用于传统课堂,可增强课堂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针对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宣传教育中,可利用大众传播媒体来进行。另一方面,可小范围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直接而强有力的影响作用。
(二)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冲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开放的大众传媒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以及传播形式日益多样化并逐渐复杂,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相对封闭的情境中进行,以理论灌输为主、受负面干扰少、信息构成单纯。由于正处在青春期,青少年生理心理上会表现出精力过剩、好奇心强、易于兴奋、比较叛逆、自控能力差、易厌倦传统教育、追求个性和新鲜事物的特点,促使其鉴别突如其来、纷繁复杂的信息能力较弱,在自制力方面也有所欠缺。与此同时,开放信息的环境以及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有所削弱。加之,大众传媒对暴力、色情等严重社会问题的传播,某种程度上变成青少年现实犯罪的模板。这些都冲击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第一,传播媒介的市场化促使媒体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报刊、电视、网站为吸引观众,把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等当成衡量媒体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准,并逐渐世俗化、功利化。加之对大众传媒监管、管理体系还未构建清晰,容易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并带来青少年道德意识扭曲、价值观念偏差。第二,大众传媒易被利用,产生负面诱导因素。西方国家可通过传媒传播消极、不利的信息、舆论,灌输西方的政治观点、文化观念、价值理念以及腐化的生活方式,掺杂恶意诋毁的言论信息,企图分化、西化我国青少年,影响青少年的价值取向,诱发青少年群体的民族认同感下降。负面诱导因素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起到了消极的阻碍作用,也让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二、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途径与载体
大众传播媒介有三大特点:广泛性、驱动性和导向性;三大功能:即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和提供娱乐。②
(一)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途径
大众传媒从理论灌输、实现互动、舆论引导等三种途径来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
1.理论灌输。大众传媒强大的传播优势、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和权威性为向群众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供了坚实后盾。大众传媒可编织由声音、图像、动画、数字化多媒体组成的网状传播结构,突出新兴电子信息技术和电子传播技术的优势,借此发挥信息传递迅速、覆盖面广、权威性强的特点,以达到灌输主流意识形态目的。另,营造典型形象宣传氛围,形成示范效应,也会影响青少年的意识形态。
2.实现互动。新闻改革不断深入,大众传媒愈加重视人们需求,单向传播模式逐渐发生变化,接受反馈机制不断完善,给人们提供更多参与到传播活动的机会,也为实现互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渠道。鉴于此,大众传媒需把握信息交流方向、引导话题、控制节奏,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借由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上的交互式传播方式出现和推广,广大青少年网民可以自由、真实地发表个人见解,阐释剖析、解疑释惑等。
3.舆论引导。在通过舆论引导的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二要让大众媒体占有大量丰富真实的信息。三要主动引导青少年关注的热点问题。利用访谈、讨论、参与、教育等方式方法,多角度、多侧面地做好热点问题的引导和教育工作。
(二)大众传媒实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1.信息载体。大众传媒信息传递广义上是指引导人们按照科学理论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来认知事物、思考问题、统一思想、规范行为。狭义上,大众传媒有意识地选择、传播、灌输有利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在增强人们政治敏感度的同时,坚定其政治立场,以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借助传播优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可以在时间、空间上实现同步,有现场感、目击感。由于传媒对热点信息传播、讨论,可让青少年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还可对认知、价值、态度、行动进行全面引导。
2.文化载体。就文化角度而言,传载信息是一个对文化批判、取舍的过程。透过大众传媒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重视青少年,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以此同时平衡好科学和物质的发展。社会处于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在这样的文化与传播语境下,大众传媒要传播有利社会发展的文化,兼容并包地弘扬传统文化与反映现实文化,倡导积极健康的价值理念。
3.娱乐载体。传播媒介为了吸引观众,使得自身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娱乐性就成为了其必备的属性。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信息,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乐中,相较其他的方式,也更易于被他人所接受,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注意和警惕在娱乐化浪潮中,日益凸显的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的浸染与泛滥。
三、优化大众传媒影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一)重视教育功能,将商业职能与教育职能分离
大众传媒市场化容易导致一些个人或团体出于一己之利,将吸引青少年眼球的娱乐性和商业性放在重要地位。由于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的无差别性,容易弱化大众传媒教育性的一面。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角度来说,要注意把商业性和教育性区分开,并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
(二)加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舆论导向功能
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时,要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主旋律教育,则要重点宣传核心价值;用科学思想理论武装人、正确舆论工具引导人、崇高精神塑造人,挖掘、树立典型事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播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要完成教育目标,可利用形式多样的网络媒介进行;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可利用大众传媒反复强化。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大众传媒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创造条件培养青少年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理想情操,引导青少年追求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建立以教育部门为主导、社会力量为支撑的传媒教育网络
依靠现有的教育资源,以网络化模式构建,由政府引导、教育主管部门主导,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协同相关非政府组织、非赢利组织等进行多方协作的实施机制,把政府决策优势与企业资金优势联系起来,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来吸引社会资助,来建立和发展青少年大众传媒网络。
(四)利用大众传媒优势达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利用大众传媒形象性、直观性的优点,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形成信息的有效传递;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媒介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形象生动地传递给青少年,以增强教育效果;可以请资深的媒体从业人员担任老师,让青少年在各种媒体中实践、体验,切身感受媒体的价值、意义、作用,以期达到青少年自觉利用大众传媒进行自我教育的目的。从思想政治教育媒介,也就是传媒自身、传媒管理部门角度来说,要促进传媒发展,加深对传媒管理的科学研究,加强制度建设;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角度来说,要重视传媒的作用,加深对媒体利用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更加注重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从青少年的角度来说,面对浩瀚的信息,要培养理性思辨能力,努力把握自我,促进自身不断发展。多方面共同发挥作用,齐抓共管,就可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本文来自于《西北成人教育学报》杂志。《西北成人教育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林蕾 工作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二篇
一、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
1.树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教育观。传统观点认为教育问题是教育部门的事情,教育部门又认为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团组织的政工人员的工作,这样就难以形成社会各界政府各部门教育合力。要破旧立新,树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教育观。教育部门和高校党团组织首先要主动承担对大学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责任,对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重要问题深入调查分析研究,并调动社会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对大学生网络教育进行统筹指导。只有政府各部门和高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尽职尽责、社会广泛积极参与,才能建设适应形势发展、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既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又有自身功能的网络新平台。大学生关心的许多社会问题,必须由党和政府的纪检监察部门,对此,司法、环保、宣传等部门给予解答。党政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要担负起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及时、准确、安全、诚信地发布信息,揭穿伪科学或谣言,打击反动意识形态思想言论,正确引导舆论。只有全社会在党的领导下弘扬主旋律,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网络教育合力,才能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2.树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观。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主客体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教育主体具有信息资源的绝对控制权以及对教育内容形式的选择的主控地位。在网络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上网时使用的IP地址滤过了性别、年龄、身份、职业等个人信息,也消除了每个上网者的社会角色,消减了传统交往活动中的等级、尊卑、喜恶等制约和顾忌。网民可以完全自主地选择交往对象和进行平等的交流,这就意味着教育者失去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明确的主体地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无法显示特定的身份,也很难把持对信息资源的绝对控制权以及对教育内容形式的选择的主控地位。在无限开放的网络空间内,教育客体具有自由选择接不接受教育主体提供的信息的权力。网络环境中的教育者是双主体,大学生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大学生会按照个人的价值判断、兴趣爱好在网络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信息中进行选择、重组、改造、加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的信息符合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兴趣爱好,大学生才会选择接受,之后认同、内化成为他们的思想意识。因此,教育主体的“非特定性”与教育客体的“主体化”这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育者树立双主体观,增强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充分尊重作为教育客体的大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权,了解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兴趣爱好提供能够满足大学生需要的丰富多彩的教育信息。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创新
1.以平等参与式教育代替单方面说教。网络世界教育主客体的新特点,也意味着教育者不能沿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陈旧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教育手段要创新,就要用大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参与互动教育方式代替由教育者单向强制灌输说教方式。这样才能适应网络无限开放教育环境。教育者要更加充分地提供正反面信息供教育客体比较、鉴别,培养大学生分辨能力比告诉他们正确结论更加重要;要掌握更多的教育艺术与手段,循循善诱而不是靠权威压制受教育者。
2.重构网络教育形式和更新安全技术手段、倡导网络文明。首先,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需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更多形象生动、活泼、时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节目,不断推出集合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为一体的多媒体教育材料,变抽象为具体形象,吸引大学生注意。其次,要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手段对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加以制止。无论是网络游戏和影视作品中色情暴力内容,还是借网络恶意攻击政府、企事业团体或个人的毁谤信息,还是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行为,其造成的后果很严重,不但破坏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影响社会安定团结,更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造成干扰,抵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再次,对西方敌对势力针对我国青少年在互联网上进行反动的意识形态及文化渗透我们也要时刻警惕加强反制,净化网络空间,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筑起一道安全“防火墙”。最后要大力推进网络文明建设,通过网络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而逐渐形成网络精神文明,从根本上防治网络乱象。
三、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创新
1.从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主阵地的战略高度建设好高校网站。首先,要旗帜鲜明地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网络阵地。高校网要加快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专栏,要经常把一些大学生关注的涉及意识形态的敏感问题、思想道德案例、时政要闻等挂到网上,组织专家政府官员讲座与评论。有条件的还可以尝试让大学生参与辨析讨论,这样才能及时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时事民情答疑解惑。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网站;开设培养心理素质的课程或讲座,满足处于青春后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吸引大学生的注意。且对有心理障碍或问题的学生个体提供一对一的在线指导帮助。再次,高校及教育部门要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形成技术性能好、安全保密水平较高、能抵挡黑客攻击、抗病毒能力强、具备较强资料自动备份功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完整系统,牢牢掌握网络控制主动权,严把信息关,对关键区域实施有效监控,及时了解网络舆论民情,制止谣言或反动信息传播,防止不良信息内容混淆视听,保障政府和高校网络安全运行。
2.准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和切入点。一方面,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设置要求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主旋律;另一方面,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大学生特定需求。对此,教育者应准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和切入点。即,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从满足大学生学习成才的多种需求入手。可以开发网络学苑、辅导站,利用国际互联网展开英语、摄影、法律、音乐及其他专业知识技能教学,不仅能帮助大学生节省求知成本,提高专业知识学习效果,还能了解大学生需求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教育者要拓宽与大学生网上交流渠道,利用校园论坛、博客、微博等与学生交流。学校领导可以开设纳言信箱,与大学生直接互动,以解决他们实际困难。专职辅导员应把握大学生群体关注焦点、思想共鸣点和以及真实诉求点,在师生之间架起心桥,在民主平等交流沟通中互相教育,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
3.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技能素养。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技能素养水平不高也是妨碍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的重要原因。教育者的技能素养水平不高表现为一方面是具有很多教育经验且政治和教育专业理论素质较高的中老年教师网络知识技能极为欠缺,另一方面具有较高网络知识技能水平的青年教师则在思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和政治理论方面修养不足。许多思政教育者自身法制素养不高,不但对现行的网络法律法规缺乏认知,对网络道德也缺乏认同,难以发挥网络文明建设的引领带头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会利用网络各种交流平台与大学生顺利交流娱乐,不能运用网络工具收集分析舆论民情、对网络舆情发展变化特点及发展态势无法判别,就无法找到与关注网络舆论民情的大学生交流互动的交接点。因此,要培养既有较高网络技能又有较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和网络文明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周敦文 工作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三篇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特征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依托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互联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如今的博客、微博、QQ、MSN、搜索引擎、微信、飞信、手机报等都属于当代意义的新媒体范畴。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向前发展,新媒体的内涵会不断丰富、更新。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当代新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信息传播速度快;②资源丰富;③受众更具能动性;④互动性强;⑤虚拟性。
二、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新媒体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并促进了资源的共享。如今,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大学生可以突破传统教育资源等限制,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学习先进的科学理论,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提升思想理论水平。在新媒体时代,无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是作为受众的大学生,都可以在开放的网络体系中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借助网络新媒体,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可以进行教育资源共享,还可以适时地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辩论,最终达到了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的目的。
2.新媒体技术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新媒体时代,手机短信、QQ、电子邮件、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以其便捷、生动、灵活的特点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教育者运用新媒体,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更为直观、生动的交流方式,将教育内容传达给受教育者。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知识,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地点接受教育,既为师生提供了便利,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3.新媒体增强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教育是主客体间的交往、对话与理解,而在传统媒体时代,受教育者大多都是处在单向灌输的被动受众地位,渠道单向、形式单一,选择性弱。但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在传播形式和内容上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娱乐性,让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形象,增强了教育的吸引力,受教育者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由地选择浏览信息,在主动的探索和寻求新的视觉听觉内容的过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潜移默化和不断提升[1]。同时,新媒体具有很强的交互性,极大地促进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沟通和相互影响,从单向被动式向多向互动式转变,能够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度得以提高,从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
4.新媒体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网络时代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实现了时空的跨越[2]。网络新媒体能够更为方便和快捷地发布更具个性化的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方式,把教育内容迅速传递给受教育者,还可以实现相互交流反馈,使思想教育更直接、更深入。由于网络虚拟化的特征,每个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减少了人们的顾虑,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大学生喜欢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释放在网络上,通过QQ、博客、微博、微信等工具表露自己的心声。教育双方也可以通过短信、网络等形式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所以借助网络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可借助新媒体及时了解和收集大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和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而且还能全面、深入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和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展开针对性的教育,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把“双刃剑”,它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得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塑造。新媒体环境中所产生的多元文化,使得信息在发布、获取与认知的各个过程中不再受信息发布主体的控制,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使得所有人都能够接收到;多元文化给大学生更多机会接触各种不同文化知识与价值观念的选择,同时也给大学生的社会生活树立了不同的价值标准。而“90后”大学生崇尚独立、自主和个性,再加上他们自身的好奇心和心理的不成熟,缺乏理性的独立判断能力,面对新媒体的信息多元化、匿名性和虚拟性,无法准确地进行认知与判断,所以容易对很多内容不加分析,盲目接受虚假信息和西方的某些价值观念。在面对多样化信息时,不会片面相信“官方信息”,相反更容易受负面信息的诱导,导致信息权威的丧失,对权威失去信心,使其在信息认知方面缺乏不确定性,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3]。
2.新媒体对传统教育方式形成挑战。在当前新媒体广泛应用的情况下,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更加广泛,已经不再依赖于书本和老师的言传身教,他们由于受新媒体的多媒体性和全互动性的影响,较为喜欢接受直观的信息内容和平等的交流方式,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被动摇,同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受到了挑战,如课堂教育、班会“、面对面”沟通谈心等教育方式,由于其形式和内容相对较为单一和枯燥,难以调动当代“90后”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较好地满足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需要,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为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增加了难度。
3.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养提出挑战。新媒体的迅速兴起和广泛应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辅导员的自身媒体素养的学习和提高提出了新的挑战。现在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大多是“70后”、“80后”,面对新形势,部分辅导员还存在新媒体技术意识淡薄、网络技术水平差、缺乏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观念更新不够等不足之处,对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了解不透彻,对新媒体时代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和研究,这就很难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不能提升“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4]。
四、新媒体时代加强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1.运用新媒体,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巨大优势,将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传播载体。①运用新媒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互动。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充分发挥E-mail、QQ、MSN、BBS、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快捷、互动性强的特点,及时地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开展教育引导工作,使大学生在使用网络媒体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升获得知识的层次、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②积极推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介的连通、互动、融合,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和特点,打造贴近学生、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品牌项目。例如通过建立主题思想教育网站,将当前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涉及学生利益的问题,通过党的创新理论加以解释和说明,以视频、图片等生动的形式及时发布并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可建立“网上团员之家”,打造共青团工作的新平台。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站上传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问卷,进行在线调查,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梳理归类,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采取措施应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除了建立校园网络,还可以创办校园手机报,将全校师生的手机导入到平台中,开设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不同版块,精选积极向上、短小精悍且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发送到全校师生的手机上,营造健康的舆论氛围。
2.建立信息监管机制,营造健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构建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文化环境,就要加强对网站的监督管理,建立校园新媒体信息的管理机制。运用技术手段在校园内网和外网的界面上构筑信息关卡,通过设立网络管理员,及时了解网上信息,对网上的一些有害信息及时进行过滤,屏蔽危害大学生心理、思想的不良信息,对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同时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发挥其组织者和管理者的作用,组织学生干部对本校网络信息进行监督,包括贴吧、论坛、学生QQ群、微博、微信等,对社会中传播的不良信息以及学生发表的不当言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删除,坚决切断有害信息传播,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5]。
3.着力提升师生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包括三个环节:接触媒介、获取信息;解读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工作和生活,通过媒介发出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6]。针对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泛滥的现象,高校要加强引导,提升师生的媒介素养。高校可利用多种渠道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如可以将新媒体知识、道德和法制教育渗透到有关课程教学中,或组织新媒体知识专题讲座,或开设媒介素养选修课,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批判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新媒体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不仅仅是“说服”、“传递”信息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信息“分析”“、鉴别”“、筛选”、“评价”、“引导”能力的提升和完善[7]。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潮流发展趋势,及时普及新媒体技术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积极运用新媒体去开展工作,提高把握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作者:黄冬梅1 谢红彬2 工作单位:1.云南中医学院 2.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