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媒介融合:传媒生态的深刻变革
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迅速跨入到信息化时代。美国学者AlvinToffle把这个时代定义为“第三次浪潮”(Thethirdwave)。第三次浪潮持续推进至今,对人类社会结构与发展走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人类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第三次浪潮自身也在不断裂变和内爆。“基于计算机平台的数字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全方位应用,导致原本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不断聚合。”[2]数字时代,整个媒介生态发生了根本性和结构性的重大变革,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成为当下传媒发展格局中的一个基本趋势。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中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3]这是我国最高领导层罕见地就传媒战略明确定调,为媒体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战略融合机遇。可见,从业界实践到学界研究再到顶层设计,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前媒体发展的基本共识。不可否认,传播技术的进步和变革构成了媒介融合的根本动力。媒介间融聚、汇合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技术驱动的过程。“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的革命,使得传统的媒介边界走向消解,为媒介内容的共享提供了可能,并最终引发了新一轮的媒介融合浪潮。”[4]媒介融合带来的最显著结果就是媒介生态的全面改变。在传播学的理论视野中,媒介生态(MediaEcology)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简单来说,大致可以理解为媒介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与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总体关系。麦克卢汉在半个世纪前提出这个概念,是试图以环境作为特定的比喻,来帮助我们理解传媒技术对文化与社会发生的生态式影响。随后,媒介生态学纽约学派的精神领袖———尼尔•波兹曼更明确地阐明了“媒介即环境”(mediaasenvironments)的核心观点,从而奠定了媒介生态学的理论基石。在媒介生态学派的眼中,技术、媒介与社会构成了媒介生态的三个重要元素。波兹曼还进一步强调:“技术变革不是叠加性的,而是生态性的。一种新技术并非仅仅是追加什么东西,而是改变一切。”[5]尽管批评媒介生态学派的技术决定论过于绝对和狭隘的声音不绝于耳,但不可否认,与四平八稳的论断相比,“片面的深刻”也许更能体现一种理论洞见。如果从波兹曼的观点引申开去,我们不难发现,在媒介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生态性变革中,作为与媒介生态有着最为密切关系的传媒产业,当然也成为受到媒介生态变化的最直接影响的领域。随着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卫星通讯技术的发展,近十年以来,人类的信息传播进入了一个战国时代。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和以手机为代表的新终端不断丰富着新兴媒体的阵营并快速迭代,强势抢占传媒市场份额,而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的传播逻辑和商业模式则被全面颠覆。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自然产生了对于传统媒体的悲观态度和对于新兴媒体的盲目膜拜。但按照媒介生态学的理论,“由于不同的媒介在物质和符号形态、以及随之而来的理性或知识、感性、时间、空间、政治、社会、哲学思辨和内容偏倚上的种种不同,所以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认知论(epistemology)的偏倚。”[6]可见,没有一种媒介能够足以满足人类所有信息诉求和传播欲望,只有多元共存、平衡互补的媒介生态才是人类社会传播技术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我们不应该把新兴媒体看作传统媒体的终结者,两者的关系也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而是需要深度融合,共同建构现代社会中媒介生态的多元化格局。
二、数字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技术转向
媒介融合正在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不断涌现,已然成为现代新闻业革命性进化的大趋势。在媒介融合的巨大潮流中,今天的大众传媒与新闻传播的主体结构和信息来源机制都产生了深刻变化,大众传媒的组织架构与工作流程也随之发生了巨大转变。美国西北大学副教授李奇•戈登将媒介融合分解为七大方面:“1.媒体科技融合;2.媒体组织融合;3.媒体所有权融合;4.媒体战术融合;5.媒体结构融合;6.采访技能融合;7.叙事形式融合。”[7]媒介融合的内涵看似复杂多维,而且近年来学界对其研究也似乎日趋泛化,其实,当我们真正去挖掘媒介融合各种类别背后的深层要素时,不难发现,这背后的核心要素只有一个,那就是———人。只有人,才是一切媒介融合形态的直接操盘手和真正孵化器。只有当人的观念和能力真正与全媒体时代对接之后,媒介融合才能够最终成为现实。因此,如何应对数字技术背景下媒介生态的根本变化?———这不仅是现代传媒生死攸关的问题,更是培养现代传媒人的新闻传播教育无可回避的巨大挑战,而这种挑战又尤其体现在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正如Toffle指出,我们应“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和社会在适应这些变化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8]。如果我们不能尽快适应这些转变,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新闻传播学作为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人文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及时深刻体现业界的人才需求。按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类型进行条块分割式的传统业务实践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融媒时代的根本需要。在新的媒介技术基础上重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媒介融合的技术特征,培养具备跨媒体传播能力的“超级记者”(Superreporter)成为传媒教育的当务之急。何谓“超级记者”?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快速融合的大趋势下,超级记者特指掌握了多种媒介传播技能,能够同时为不同类型媒体提供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元化报道形态的新闻记者。在美国,超级记者已经成为传媒行业热烈追捧的“超级人才”,而现代传媒对融合新闻人才的这种迫切需求,毫无疑问,将成为推进新闻教育改革的原动力。媒介融合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全媒体时代。“全媒体”在学界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定,就信息技术目前发展现状而言,简单来说,是指信息采用文字、声音、影像等多种符号系统,借助广电网络、电信网络和互联网络的三网融合平台,利用电子媒介、印刷媒介、网络媒介、新媒介等不同媒介形态的业务融合,实现用户以电视、PC、手机或平板电脑等多元化的终端设备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满足人们跨越时空限制实现信息传播诉求的媒体形式。数字时代媒介生态发生了重大变革,全媒体发展趋势使传媒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结构性变化,这促使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媒介生态。基于本文对全媒体的理解,不难发现,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全面对接全媒体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而我国高校目前传媒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普遍脱胎于传统媒体主导时期,基本属于以媒体形态为单元而构建的单一形式,实践教学中不同媒体业务间的壁垒成为实现这一全媒体传播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大短板,因此,构建新闻传播学专业跨媒体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是当务之急。基于媒介融合发展趋势对传媒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新闻传播学专业亟需推进实践教学体系的变革与创新,而当务之急在于改变按照课程孤立设置实验课程的传统做法,根据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内涵的转型要求,应将实验实训课程进行全面整合,形成专业基础实验能力、专业综合实验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三大单元,分别对应基本、提高、创新三个不同的实践能力培养层次,将专业能力融合在专业素质培养这个总体目标中,循序渐进,实现传媒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变革。所谓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可见,要实现媒介融合视阈下人才培养的技术转向,课程体系的重构是基础和关键。基于这一认知,新闻传播学专业可以按专业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逐步递进,深度体现人才培养的媒介融合能力导向,实验课程体系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满足学生专业创新实践的需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力求全面提高新闻传播学子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融合传播能力。
三、平台融合: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跨媒体路径
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教学活动要成功达成目标,也必须以教学平台的科学构建作为前提条件。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业界现实,高校传媒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与业界实际高度对接。要体现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融媒时代内涵,首先需要构建实践教学的媒介融合技术平台。堪称全球新闻教育翘楚的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MissouriSchoolofJournalism),办有自己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站,为传媒专业学生提供专业实践的平台。与国内高校的新闻媒体基本都是局限于校园师生不同,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学生媒体,从新闻题材到受众定位,全部都面向社会公众,所以,为新闻传播学子的专业训练构建了一个真刀实枪的现实环境。学生在这一平台上得到的是从技术到理念,从职业心态到专业精神的全方位锻炼,这种与社会公共媒体、商业媒体直接对接和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显然更能适应今天传媒产业的现实需要。密苏里新闻学院给我国新闻学院,尤其是地方院校新闻院系的启发在于: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实验教学的素材来源和实践教学的效果检验都应该取决于社会,学生需要在一个与社会传媒发展运行现实高度融合的实践平台上全方位锻炼。我国的一些地方院校也在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地处武陵山区的湖北民族学院为例,为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植根于现实情境中的专业实践机会,湖北民族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创建了一系列高仿真的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如实验电视台、实验新闻网站、实验广播台、视觉传达艺术工作室等,这些平台完全按照社会媒体与企业的组织架构、运行模式和制度规范进行建设,按照节目部室和栏目组进行规范建制,设置固定栏目或频道,从信息采集到编辑制作全流程均以学生为主体,按固定的周期制作栏目,并面向公众播出或传播。通过高仿真的情景化教学方法,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得直接与社会大众传媒相衔接的能力与经验,这可以说是密苏里经验的中国版本。作为远离中心城市的地方院校,如何克服缺乏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原生资源这个最大短板?湖北民族学院新闻传播类专业结合民族地区产业特征和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服务并融合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以校企协同培养为基础的“一体两翼”实践教学协同平台。“一体两翼”格局是指以一个中心(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省级重点示范中心)为主体,以校内创新基地(民族文艺创作与传播大学生省级创新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恩施州文化传媒中心省级实习实训基地)为两翼的多元实践教学平台。一个中心、两个基地的创建使得湖北民族学院拥有了全面覆盖武陵山区的平面媒体、电子媒体及新媒体的综合立体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体系,能够有效满足媒介融合的实践教学需要。1.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以各个专业实验室为平台,完成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任务。以系统强化学生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完成实验能力,启迪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设置专业基础实验课,优化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例。通过这一层次的实验教学,使学生较扎实系统地掌握新闻与传播各分支学科研究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育学生专业探索的欲望。2.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利用实验电视台、实验广播台、实验新闻网站、大学生通讯社等高仿真平台,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现代传媒技术进行传播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通过建立高仿真的校内实验媒体平台,将传统传媒类专业实验教学中条块分割过细、实验内容重复的十余门专业实验课程有机整合为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块,以培养学生能充分跟现代传媒人才需求对接的综合能力。3.实践创新教学平台:以民族文艺创作与传播大学生实践创新省级基地为核心,整合校内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综合实验教学平台等资源,通过与地方传媒机构、文化及旅游等部门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参与传媒实务、民族文化传播提供平台,在培养其实战能力的同时,提高实验成果质量,促进实验成果社会转化。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扎实的实践能力和突出的创新意识为目标,设置与专业与学科背景紧密关联的系列学科竞赛,架设与社会媒体和产业资源联合打造的现代传媒协同创新平台,以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的形式,使学生得到一次较为全面的创新能力和方法的训练,实施文科类实验教学的个性化、人性化教育。媒介融合是当下全球传媒发展的总体走向,也构成了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媒介环境。全媒体的现代传播态势需要我们在传媒实践教学体系中实现全面的技术转向,通过构建新闻传播实践教学跨媒体平台,全力培养能够深入体现媒介融合理念的全媒体传播人才。
作者:罗翔宇 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相关专题:婴幼儿营养知识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1679 64 7dakangpharm|CHINA-PHARM彰显医药市场商机
绿色农业论文2017-04-10 16: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