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背景
纵观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兴趣不浓、参与度较低,死记硬背成为学生的主要手段,在这种学习方法下,历史成为时间与事件的堆砌。
“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发掘学生思维与情感,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够培养辩证历史观,从历史中反思现在、预测未来。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复杂的历史背景常常与学生的生活想去甚远,对于历史现象及其规律理解存在很大困难,难以引起情感共鸣,思维参与力不从心。如何通过教学方法的变革,弥补历史知识的缺陷,构建以学生自主参与为动力、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思维发展为中心的初中历史教学呢?
二、教材的分析
《冷战中的对峙》一课,通过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形成“冷战”局面。这是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转化的趋势。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冷战等问题,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密切,较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准备不充分,会导致学生被动参与、思维难以调动、最终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的局面。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更多的教学资源,采取更加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借助文字材料、历史图片,以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冷战”、两极格局,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本文通过对**中学初三班级一节课堂公开课的剖析,从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参与的角度,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进行剖析,客观地评价优点、分析问题,以小见大地渗透新课程教学思想,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运用提供参考意见。
三、课堂案例及其评析
【案例1】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二战中美国和苏联是什么关系?能说出具体的事例吗?
生:二战时期美苏是友好合作的同盟关系。
师:下面大家一起学习课文内容,了解这样几个问题:“二战后美苏为什么会出现冷战政策?谁对谁进行了冷战?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从这些问题可以发现‘国家的政策取决于什么要素’?”(板书展示学习目标)
生:自学课本,得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回答上述问题。
……
师:请小组讨论;“美国为什么要援助西欧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生:美国援助西欧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目的都是为了控制西欧、以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师:美苏争霸过程中进行了三十多年,原因何在?出示表格《美苏争霸的表现》。
生:学生填写表格——《美苏争霸的表现》。
师:美苏争霸、两极格局结束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
……
【分析】
案例中,教师通过回忆“二战时期美苏之间的合作关系”来引入课题,这是合理的。但课堂中学生参与度不够,积极性没有激发。究其原因:课堂引入形式单调,没有抓住兴趣的;学生缺乏知识准备,没有感性认识。教师通过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目标是明确的,但缺乏具体的引导与激励。学生简单地“在书本上寻找答案”,教师讲的多、提出问题少。对学生学情不理解,问题脱离学生实际等。没有激发起学生探究热情,学生思维处于“半消极”的学习状态,积极性不高、参与度比较窄。
这个案例反映了新课改一个典型现象——简单执行与被动理解。教师不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实质,缺乏反思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课堂中简单地出示学习要求,让学生自己看书。然后,把学生简单分组,找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探究”“各小组讨论一下”。接下来,找几个学生把问题答案说一下。最后,教师把所有问题重新讲一遍。于是,学生“自学了”、“探究了”、教师“引导了”、“总结评价了”,“课堂圆满结束”。这种不痛不痒的课堂难以激发学生的激情、没有思维的高度紧张,是一种应付式的课堂。
【案例2】
师:同学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吗?知道里边的英雄人物吗?
生:诸葛亮、曹操、张飞、赵云……
师:三国是哪三国?它们存在着一种什么关系格局?(得出格局的含义)
师:(展示幻灯——新时期世界格局)今天,我们世界的格局是怎么样的呢?大家看看幻灯片。上面都有哪些领导人?都是哪些国家的?这些国家在现在世界的地位怎么样?
生:讨论得出——新时期“单超多强”的格局。
师:同学可以看看,这里边少了一个上世纪非常威风的国家,哪一个国家没了?
生:苏联
师:为什么苏联会在这个世界消失了?引入课题——《冷战中的对峙》
……
师:美国离欧洲远吗?美国为什么千里迢迢到欧洲来跟苏联搞了个“分治德国”?其分治的目的何在?
生:因为美国想要称霸世界,防止苏联的扩张。
师:正是由于苏联的扩张,美国感到称霸受到威胁,就跟苏联决裂了。双方有没有直接用武力来一决胜负?采取了什么方式?为什么?
生:没用武力。怕引起更多的战争,尤其是核战争。
师:播放《柏林墙》的图片,得出定义:冷战。
师:在冷战下,世界发生了哪些与他们有关联的大事?
生:学生看书学习——冷战中发生的大事。
……
师: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生:杜鲁门主义
师:播放录像,了解杜鲁门主义。
(接下来,通过阅读与录像、教师提问讲解等,逐个了解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讨论“美苏争霸”过程、阶段、结果等问题)
……
讨论:霸权主义给人类进步与和平带来了哪些危害?近年来,霸权主义有哪些表现?你印象最深的事件是哪些?
……
【分析】
本案例通过《三国演义》引入课题,从学生经验开始,巧妙引入“格局”,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幻灯片中形象的地图,引发学生对“缺少一个大国”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思维。通过“北大西洋公约,透视美国外交的本质——国家利益”。通过“德国分治”问题以小见大,了解冷战对峙。在冷战过程的学习中,老师动用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历史的画面,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触发理性的思考。在教学的最后,老师进一步引入了对当前世界霸权主义的思考,激发了学生爱好和平、创建和谐世界的情感。
与上一案例对比,本案例把经验积累作为教学的基础,把学生的思维动员作为教学的动力,把学生的情感激发作为教学的添加剂,强调对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培养,教学过程的设计避免了前一个案例中的简单化与模式化。初步把握了新课程的本质。
四、案例带来的思考
上述案例反映:只有从学生生活开始,学生才有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参与;有了参与才有思维的运动。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的教学要把握几个关键的问题:以学生经验为基础,发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引导学生总结历史,认识世界本质问题。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联系实际,突出主题,强调个性,突出能力,使教学过程具有实际效果。
历史知识是综合的、多样性的。从时间上看,本课知识上承二战前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下启世界多级化的趋势;从空间上看,既包括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调整,也包括了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国际关系的变化。历史的多姿多彩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探究空间。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话讨论、影视资料、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弥补学生历史知识的欠缺,加强知识的渗透,启发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改革最担心的就是简单化,有人认为新课程就是一个简单的模式,对号入座就行;有的认为新课程就是“学生自己学”,教师作用淡化。这些错误的理解是教师缺乏敬业精神的表现,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曲解与歪曲。只有我们树立教学的激情,动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课改才有实质性的效益。
相关专题:理论学刊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