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会计学专业会计信息化探索

时间:2017-02-17 00:06:42 来源:论文投稿

摘要:伴随ERP、SAP等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熟练操作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会计人才综合能力评价的重要指标,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建设满足了会计人才培养需求.本文结合辽宁省34所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的调查分析,对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了改进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旨在完善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培养契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课程教学与企业岗位工作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并要求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这意味着大学职业教育更注重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是指在掌握会计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技术技能.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已全部实现会计电算化,因此,熟练应用电算化成为会计专业人才必备技能.2013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中明确指出:“会计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会计核算,以及利用上述技术手段将会计核算与其他经营管理活动有机结合的过程”.这标志着会计技术的又一次飞跃.此前教育部已于2012年12月发布了高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标准及财务管理教学标准,其中将“会计信息化”取代“会计电算化”,并使之成为七门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通过调研发现,辽宁省高校会计学专业的信息化课程建设已经落后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落后于教育部改革的步伐,不能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1会计信息化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辽宁省34所高校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信息化课程设置情况如表1.通过表中的数据对比,发现问题如下:首先,94%的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而只有38%的高校将会计信息化课程设置为专业主干课程,足见多数院校对会计信息化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次,虽然部分高校将会计信息化课程设置为主干课程,但是在学时和学分的分配上与其他高校的设置无异,导致主干课程的设置流于形式,没能凸显主干课程的地位;最后,该课程只有64学时,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课程内容2.1.1缺乏会计工作必备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现行会计信息化课程内容大致包括系统管理、基础设置、总账、固定资产、薪资管理、成本管理、存货管理、销售管理、应收款管理系统和应付款管理系统.这些内容是以会计核算软件为主,以供应链为辅,但在会计实际工作中,还需要掌握软件安装、硬件维护、网络设置以及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等基本常用技能,企业需要的是具备计算机网络等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因此课程内容需要添加与会计工作相关的计算机和网络基本知识.2.1.2缺少仿真实操环节教学内容辽宁省34所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均开设一学期.部分高校该课程讲授会计软件的实际操作,以软件各子系统为章节来讲解,这种内容体系设计与企业实际操作流程相脱离,导致学生不能把课堂学习的内容和工作内容有效衔接;部分高校该课程讲授会计信息系统知识,主要包括系统开发、内控或是审计之类的内容,这些内容的设置与会计工作需要相差甚远,更不利于学生掌握会计信息化技能.2.2课程教材目前高校使用的主流教材是用友ERP实训教程,一方面是为了迎合考试需要(由于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用的是用友T3);另一方面是因为用友软件在企业应用广泛.教材的内容体系是依据软件的开发过程设置的,与会计信息化实际工作流程不一致,而教师的讲授是依据教材的内容设计顺序,所以会导致学生的学习与软件设计吻合,却脱离了实际工作流程.2.3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大体分两类:一是具备软件配置条件的高校实行机考,参照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电算化科目考试,分理论和实务两部分,通常理论占比20%,实务占比80%,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的从业资格考试训练,也重视了实践技能形成过程的评价,但是缺乏对平时成绩的考核,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不能有效控制学生的学习;二是没条件实现机考的高校通常是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账套业务的操作,以大作业形式上交,有平时考核,但这种方式对技能形成的评价缺乏有效依据.2.4教师队伍目前,从事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的老师存在两方面问题:(1)专业背景不符合教学要求.现在从事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的老师专业背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会计学专业出身,这种情况的老师缺乏计算机技能和网络技术;一种是信息管理专业出身,这种情况的老师缺乏会计专业知识.信息化课程需要这两种专业知识的结合,因此对教师授课技能及知识结构要求更高.(2)缺乏实践技能培训.会计信息化课程属于实践类课程,要求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与实际工作中的实务操作应该完全一致,因此老师不仅需要具备会计专业知识,懂得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知识,还需谙熟企业实际操作的相关技术和流程,从而将企业的工作内容和知识内容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与岗位对接的目的.

3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对策

3.1课程设置学校的人才培养要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对接.企业财务软件的应用已经由实施处理阶段向管理信息系统阶段递进,并进一步向管理型网络化发展.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需要紧随市场需求的步伐,强化信息化课程重要性认识,重构课程设置,具体思路如表2.课程主要内容说明:(1)针对会计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基本计算机知识,在会计信息化(上)课程中专设计算机基础实务知识模块,以解决实务中的各种问题;(2)增设会计信息化(下)课程内容.会计信息化(上)在学习时主要是个人单机操作,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所有角色的任务,虽然这是与企业工作实际脱离的,但是限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电算化,为了让学生熟悉所有业务,因此先在(上)中安排个人单机操作,在此基础上,会计信息化(下)的授课内容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联机操作,仿真模拟企业真实业务,设定每个同学的角色(包括账套主管,总账会计,出纳,工资会计,固定资产会计、往来会计和成本会计等),赋予其相应权限,合作完成一套账,然后轮换角色,反复操作,让学生熟悉每个岗位的操作流程和技能,实现与企业工作无缝对接.3.2课程教材3.2.1会计信息化(上)课程教材建议重构教材内容体系.仍以用友ERP实训教程为例,首先,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章内容,即会计工作必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其次,按照工作流程设置教材架构;最后,整合各子模块模块的内容,按照企业工作流程设计.让学生可以真切体会到电算化工作从手工记账到启用电脑记账如何操作,以及整个业务从发生到完成到报表的形成是如何利用电算化软件实现的.3.2.2会计信息化(下)课程教材结合会计信息化(下)的课程内容,在原有的会计信息化(上)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一本企业会计模拟实训教材,该教材是一套完整的企业实务资料.但是,为满足会计信息化课程的需要,企业会计模拟实训教材需要重新修订,增加用户设置、权限设定、部门档案、客户档案、供应商档案等资料的补充,以满足电算化操作的需要.3.3考核方式由于本文将会计信息化课程改革为会计信息化(上)和会计信息化(下),所以在此也将考核方式分成两门课程来探讨.结合会计信息化(上)课程的授课目标,将考核分成理论和实务两部分,因为软件安装和硬件操作无法通过实际操作考核,所以以理论的形式考核,占比20%,平时成绩占比20%,分阶段及时公布,防止期末通过平时成绩调整总成绩,目的是督促学生认真努力学习,期末通过总账系统和各子系统业务处理,完成一个完整的账套上交,占比60%,突出实践操作的重要性.结合会计信息化(下)的授课目标,将考核分成平时和期末两部分,平时占比20%,期末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整套账务操作,占比80%,以此突出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3.4教师队伍建设会计信息化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极强,因此对专任教师的要求也很高,作为会计信息化课程的专任教师不仅需要熟练掌握会计信息化系统软件的操作,而且需要熟练掌握信息化系统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因此,对专业背景不符合教学要求的老师来说,只有通过进一步学习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学习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自学.自己认真备课,上机反复实践,把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寻求解决的答案;二是走出去.走进企业,考察会计信息化软件在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了解实际应用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及如何解决;三是参加培训.定期参加软件公司组织的培训,实时掌握软件的更新情况,并及时与软件开发商交流软件存在的问题.通过以上各种途径的学习,老师可以了解课堂与实践之间的不同,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21世纪是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技术与专业技术融合的应用能力成为会计人才评价的重要指标.企业需要的是具备会计专业知识、能够熟练操作财务软件并具有资源价值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会计信息系统操作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必备的技能之一,高校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新玲,赵彦龙,蒋晓燕.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实验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8.

〔2〕王剑盛.会计电算化课程向“会计信息化”进阶的路径[J].财会月刊,2014(8).

〔3〕周喜.基于XBRL的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4(05)航空机电论文.

〔4〕张梅荷,等.本科会计电算化实践与探索[J].财会月刊,2010(17).

作者:孙喜云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更多社会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会计学专业会计信息化探索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64029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快速发表论文网 自行车维修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武警工程大学学报》 《湘潭大学学报》 《电气开关》 《领导文萃》 《微电子学》 《企业导报》 《兰州商学院学报》 《大众汽车》 《中国文化研究》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