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及策略

时间:2017-02-19 02:04:59 来源:论文投稿

摘要:本文从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的教学行为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入手,重点是运用课堂观察法,探究上述现象背后隐含的原因以及矫正偏离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的有效策略。本文重点探究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引起教学目标偏离的核心因素,且由于笔者研究能力和研究条件有限,因此,本研究暂不考虑目标的设定是否科学合理,也暂不考虑所产生的后果。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教学行为;教学目标偏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2-0041-02

[概念界定]教学目标偏离:本文所说的教学目标偏离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偏离了自己所预设的教学目标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程度上的偏离(高于或低于)和方向上的偏离(与教学目标无关或无教学行为支撑教学目标)。

一、问题缘起

2009年10月,我调到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开始了初中思想品德教研员的生涯。在一次偶然的听课中,通过对上课教师的目标达成度的观察,发现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基本缺失。这激发了我的思考:这种教学行为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出现的频次有多少?由此,我制定了一张课堂观察表,用于观察教学目标的偏离情况。……填表说明:1.“教学目标”一栏,主要填写上课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2.“教学行为”一栏,主要填写提问行为、教学任务或教学环节;3.教学目标偏离:是指课堂教学中,偏离预设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可以分为程度上的偏离(高于或低于)和方向上的偏离(与教学目标无关或无教学行为支撑教学目标);4.如果教学行为未偏离教学目标,就在“一致”一栏打钩,否则在“偏离”一栏打钩;5.偏离原因:可以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得到具体的原因;6.教学目标与教学行为未必要一一对应,也可以有多个行为支持一个教学目标;还可以有一个行为综合指向多个教学目标。

二、现象分析

近三年来,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研员,共用上述量表观察了81节初中思想品德课,发现在56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明显偏离了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占被听课教师的64%。共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178个。其中程度上偏离的87个,主要集中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与教学目标无关的教学行为43个,主要体现在导入环节太“绕弯”(12个),提问离目标太远或基本无关(16个),或教学时间有剩余的时候随意布置学习任务(12个);无教学行为支撑的教学目标共48个,集中体现在过程与方法目标形同虚设(15),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形同虚设(33)。深入分析上述数据,可得出如下结论:教师教学行为偏离教学目标的具体表现有以下4个方面,一是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拔高或降低;二是教学任务的设置偏离教学目标(过散或整串偏离);三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淡化甚至缺失;四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淡化甚至缺失。

三、原因探究

通过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分析,用教师的教案加以验证,以及与上课教师的交流,发现上述四个现象的原因各有不同。

(一)产生知识与技能方面拔高或降低行为的原因探究

主要原因是学情的把握不够到位,不了解学生需要多长的时间能够完成所设置的教学目标,当学生完成目标有困难的时候,教师便降低教学目标,当学生非常快速地完成的时候,教师便开始“变本加厉”,拔高目标。

(二)教学任务设置偏离教学目标的原因探究

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未能对所有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之间做充分的相关性分析,未能及时剔除制止自己“生成”无关性的教学任务,这一现象在问题的设置方面尤为突出。另外一个原因在于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单纯地跟着教材和素材走,忘记了教材只是个抓手,素材只是个环境,而忽视了教学目标本身,忽视了学情本身。

(三)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淡化甚至缺失的原因探究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所罗列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身未指向学生的真实学情,特别是缺乏对学法和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真实了解和认知;或是因为教师本人也不明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怎样的任务序列,最终未能设计出合适的学习任务来支撑这一目标。

(四)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淡化甚至缺失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缺失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通过课后的录像观察,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设计出具体的问题、教学任务让学生经历情感体验、面临态度抉择、做出价值判断。总体来说,排除教学目标设定的科学性,教师教学行为偏离目标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的驾驭教学目标的思想和能力出了问题。

四、策略提供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解决策略。

(一)开展教学目标调查,分解知识与技能序列

教师在设计知识与能力目标的时候,经常忽略四个问题,一是起点知识和起点能力;二是各知识目标的内在联系;三是各能力目标的内在联系;四是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内在联系,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如果没有弄清楚,教学行为偏离教学目标的情况就几乎不可避免。从认识方法上看,其根本问题在于,教师经常忘记了一节课中,各个知识之间是一个序列,各个技能之间也同样是一个序列。这个序列有两种,一是并列的,二是递进的。就上述问题的解决,可以采用如下具体策略。1.开展教学目标调查,摸清起点能力思想品德不同于其他学科(特别是理科),其他学科整个知识体系的层递关系非常清楚,更容易摸到学生的起点知识和起点能力。因此,就思想品德课教师而言,在课前进行教学目标调查就变得尤其重要了。具体可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2.厘清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建立对应关系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很多老师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容易把它们割裂开来,这必然造成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的脱节,或是因过分强调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技能目标。同时,在教学目标的分解当中,非常重要的是根据知识序列,对技能梯度进行分解,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分解,比如列举、分类、抽象、概括、比较、综合、评价、创造等,在难度上逐级增强,可以采用列表或绘制思维脑图的方法,找到知识掌握与技能培养的递进关系和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分解成合适的教学任务来落实这一目标。

(二)分解过程方法

在设置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不能把过程与方法目标和能力目标割裂开来,它们也是认知事物的一个过程中的同时存在,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重点是要知道,掌握这个知识或技能,需要历经怎样的学习过程或学习方法。通过列表的方式,同样可以实现科学地设置过程与方法目标。但是要注意,过程强调的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方法强调的是怎样做,如何实现。

(三)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分析与分解经常被一线教师忽略,造成了教学行为偏离教学目标或者是根本没有学习任务支撑这一教学目标。实质上,任何知识、过程、方法、思想、理念都可以有情感体验、态度选择和价值判断。例如,在设计“一国两制”的教学目标过程中,可以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置为,体验“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取得成功的来之不易,体验抓大放小、求同存异、合作共赢思维的高超智慧,明确“一国两制”所带来的巨大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设置明确的学习任务,确保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设计与筛选教学任务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目标落空,或任务落空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在课前进行充分的教学任务筛查,这个筛查应该有两个步骤,第一步,看是否每一目标都有合适的学习任务支撑,如果有目标落空的现象,就要及时补上学习任务;第二步,看是否每一个任务都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对于那些离教学目标较远,并非必须的教学任务,做出大胆的删减。最好也是采用列表的方法进行筛查,对每个教学目标和每个教学任务予以归类编号,然后进行关系分析,之后做出增减。这个过程有两个作用,一是减少了无效或低效教学环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二是可以降低教学行为偏离教学目标的可能性。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由于思想品德课本身的体验性、思辨性和生活性特征,造成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目标设定、任务设定具有很大的难度,因此,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科学地确定教学任务,减少教学行为与教学目标偏离的现象则变得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开展教学目标调查,分解知识与技能序列、分解过程方法、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设计与筛选教学任务这四种策略达到上述目的。

参考文献:

[1]弗朗索瓦•玛丽•热拉尔(比)[M].为了学习的教科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9.

[2]彼得•圣吉(美)[M].第五项修炼.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9.

[3]吴红耘,皮连生.修订的布卢姆认知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兼论课程改革中“三维目农村农业论文标”说,课程教材教法[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

[4]安德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8.1.

[5]PatriciaL.Smith,TillmanJ.Ragan.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作者:孙剑飞


更多历史学论文详细信息: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及策略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71262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机械设计与研究杂志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云南大学学报》 《河北林果研究》 《山东交通科技》 《比较法研究》 《文史知识》 《气象》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新重庆》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