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感恩心理健康分析

时间:2017-02-19 09:31:35 来源:论文投稿

1方法

1.1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法抽取河南省一所市级中学八年级三个班和七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测查分两次进行,中间相隔7个月。在前测(2014年5月)对被试的感恩与心理健康进行施测,在后测(2014年12月)继续测查相同的变量,将在前测、后测中有缺失值或不认真答题的被试,以及只有前测或只有后测的被试删除,最后保留有效被试共150名,其中,男生73人,女生77人。

1.2研究工具

1.2.1感恩量表采用何安明编制的《青少年感恩量表》(AdolescentGratitudeScale,AGS)[9]。量表共有23个题目,分为6个因素。1.2.2心理健康量表采用SCL-90量表为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测评工具。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10个因子,依次是: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人际敏感、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

2结果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以心理健康(SCL-90总分)为被预测变量,以感恩及其6因子为预测变量,采用Enter法对总样本进行二元回归分析。从图1可见,前测与后测时间点测得的感恩相关为0.214(P<0.01),两个时间点测得的心理健康的相关为0.377(P<0.01),前测测得的感恩与心理健康的相关为-0.247(P<0.01),后测时则为-0.166(P<0.05),表明同步相关和稳定性相关基本上一致,符合交叉滞后设计的基本假设。在图1中,两条交叉的斜线表示用Enter法进行的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斜线处的数据为标准化的偏回归系数β(下同)。控制了前测的感恩后,前测的心理健康对后测的感恩无显著预测意义(β=-0.029,P>0.05);而控制了前测的心理健康后,前测的感恩能显著预测后测的心理健康(β=-0.231,P<0.01)。结果表明:感恩能显著预测心理健康。从图2可见,前测与后测时间点测得的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和体验相关为0.315(P<0.01),两个时间点测得的心理健康的相关为0.377(P<0.01),前测测得的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和体验与心理健康的相关为-0.336(P<0.01),后测时则为-0.272(P<0.01),表明同步相关和稳定性相关基本上一致,符合交叉滞后设计的基本假设。在控制了前测的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和体验后,前测的心理健康对后测的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和体验无显著预测意义(β=-0.033,P>0.05);而控制了前测的心理健康后,前测的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和体验能显著预测后测的心理健康(β=-0.177,P<0.05)。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以心理健康10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睡眠饮食)为被预测变量,以感恩及其6因子为预测变量,采用Enter法对总样本进行二元回归分析。从图3可见,前测与后测时间点测得的感恩相关为0.214(P<0.01),两个时间点测得的抑郁的相关为0.372(P<0.01),前测测得的感恩与抑郁的相关为-0.252(P<0.01),后测时则为-0.194(P<0.05),表明同步相关和稳定性相关基本上一致,符合交叉滞后设计的基本假设。在控制了前测的感恩后,前测的抑郁对后测的感恩无显著预测意义(β=0.010,P>0.05);而控制了前测的抑郁后,前测的感恩能显著预测后测的抑郁(β=-0.171,P<0.05)。结果表明:感恩能显著负向预测抑郁因子。采用上述相同的程序,发现感恩能显著预测恐怖、偏执、睡眠饮食因子(图略)。从图4可见,前测与后测时间点测得的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和体验相关为0.315(P<0.01),两个时间点测得的强迫症状的相关为0.405(P<0.01),前测测得的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和体验与强迫症状的相关为-0.243(P<0.01),后测时则为-0.197(P<0.05),表明同步相关和稳定性相关基本上一致,符合交叉滞后设计的基本假设。控制了前测的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和体验后,前测的强迫症状对后测的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和体验无显著预测意义(β=-0.064,P>0.05);而控制了前测的强迫症状后,前测的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和体验能显著预测后测的强迫症状(β=-0.183,P<0.05)。结果表明: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和体验因子能显著负向预测强迫症状因子。采用同样的检验程序发现,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和体验因子可以显著预测躯体化、焦虑、敌对、偏执、睡眠饮食因子(图略)。

3讨论

研究结果发现,感恩与心理健康相关显著,并且通过二元交叉滞后回归分析可知,感恩对心理健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而心理健康对感恩则没有显著的预测意义,因为在控制了前测的感恩后,前测的心理健康对后测的感恩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不显著,表明前测的心理健康对后测的感恩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在控制了前测的心理健康后,前测的感恩对后测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依然显著,表明前测的感恩对后测的心理健康仍有独立的预测作用。研究结果还发现,在感恩各因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上,感恩因素1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和体验对心理健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而心理健康对因素1则没有显著的预测意义。在感恩总分与心理健康各因子的关系上,感恩对抑郁、恐怖、偏执、睡眠饮食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而抑郁、恐怖、偏执、睡眠饮食对感恩则没有显著的预测意义。在感恩各因子与心理健康各因子的关系上,感恩因子1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和体验对心理健康的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敌对、偏执、睡眠饮食因子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而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敌对、偏执、睡眠饮食对感恩因子1则没有显著的预测意义。该研究结果与国内外许多相关研究结果一致。如Emmons认为大学生感恩倾向与睡眠质量、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10]。Kendler认为习惯于感恩的个体,时常能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5]。Laird等人认为习惯于感恩的个体能体验到较少的抑郁和焦虑情绪[11]。Emmons,Kneezel认为具有感恩特质的个体能够预防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1]。Wood,Joseph,Lloyd,Atkins等人认为睡前通过感恩认知暗示可以增进心理及身体健康[12]。董霞认为感恩与心理症状存在着极其显著的负相关[7]。该研究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不仅是对前期研究结果的再次验证,更是从纵向角度的进一步拓展,说明感恩与心理健康之间不仅存在着较高的相关关系,而且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因果关系。初中生的感恩程计算机期刊度能够显著预测其心理健康状况。

作者:惠秋平 陈冉 何安明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更多财务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初中生感恩心理健康分析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72431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宿州学院学报编辑部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消费》 《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黑河科技》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西安市人民政府公报》 《山东水利科技》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