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

时间:2017-02-21 16:07:50 来源:论文投稿

1研究对象

2013年在小汤山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941例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检查项目及方法

全部受检者控制饮食后在清晨空腹安静状态下采静脉血,检测血尿酸(UA)、空腹血糖(FBG)、血脂,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同时采集既往血压、FBG、血脂、UA情况;测身高和体重,体重以千克(kg)为单位,身高以米(m)为单位,计算体重指数(BMI)。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采用日本欧姆龙科林动脉硬化诊断仪ST-203ATIII-230型机器,于25℃左右的室温下自动测量,取左右两侧baPWV的均值。使用PHILIPS-IE33彩超仪测量受检者IMT,检测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IF)、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有无粥样硬化斑块,以及斑块的部位、形态、大小和回声特点,以确定其性质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2.2颈动脉彩超分组标准

颈动脉IMT是指颈动脉血管内膜上缘与中膜下缘之间的距离。正常颈部血管超声检测图像中2条平行亮线分别代表内膜层和外膜层,居于中间相对较低回声代表中膜层,而亮线间的距离即为IMT。取研究对象在颈动脉不同位点IMT值的最大值作为其颈动脉IMT值。颈动脉超声诊断采用2009年中国医师协会血管超声检查指南定义IMT<1.0mm为正常,IMT≥1.0mm,但<1.5mm为内膜增厚,IMT≥1.5mm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无论是否存在管腔狭窄)[9]。根据斑块声学特征分为:软斑块、混合性斑块、硬斑块[10]。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测结果,将受检者分为正常组,内膜增厚组,软斑组,混合斑块组和脉硬斑组5组。

2.3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描述,采用χ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比较组间差异。所有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一般资料

941例受检者,男性553例,女性388例,年龄21岁~90岁(51.11岁±10.72岁)。颈动脉彩超正常组401例,占42.61%;内膜增厚组130例,占13.82%;软斑组184例,占19.55%;混合斑块组163例,占17.32%;硬斑组63例,占6.7%。正常组男性比例(42.6%)明显低于受检者整体男性比例(58.8%,P<0.05);内膜增厚组(70.0%)、软斑组(70.1%)、混合斑块组(73.6%)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受检者整体男性比例(P<0.05)。

3.2颈部血管彩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Enter),显示性别、年龄、FBG、baPWV与颈动脉血管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采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方法(Forward:Condi-tional),显示依次进入回归方程的指标是baPWV、年龄、性别、FBG、UA,说明baPWV是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同时表明U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影响不容忽视。

4讨论

中老年人身体功能逐渐减弱,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高发人群,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11-13]。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本研究显示收缩压升高、baPWV增快、UA增高及HDL降低的人群颈动脉内膜增厚程度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而颈动脉形成斑块人群的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baPWV、FBG、胆固醇、TG、LDL-C、UA等方面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HDL-C明显低于正常人群。本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颈动脉彩超异常人群中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受检者整体男性比例。这可能是由于男性的社会压力较大、生活方式不健康、肥胖等,更容易罹患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本研究表明,血糖升高者颈动脉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者,与罗淞元等[14]研究结果一致,故控制血糖能有效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baPWV是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在评价心血管风险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率的独立评估指标[15]。有前瞻性研究表明,PWV与总死亡率及心血管病死亡率均具有显著相关性[16]。本研究表明,血尿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影响亦不容忽视。引起高尿酸血症的原因在不同年龄段存在差异,中年时期主要由于代谢紊乱引起[17],老年时期则主要由于肾功能减退引起尿酸排泄障碍所致[18]。传统观念认为,尿酸在人体内无生理功能。然而随着对高尿酸血症的研究逐渐增多,发现尿酸具有氧化应激作用,可以促进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和脂质的过氧化,加速血管的损伤以及斑块的形成,加快及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19,20]。侯蕾蕾等[21]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二者相互关联、呈恶性循环。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随尿酸水平的升高,动脉硬化程度呈上升趋势[22]。在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诊治过程中,高尿酸血症应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降低血尿酸水平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有关,有效控制血压、血糖、血脂、UA、BMI、baPWV等指标,可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赵琳 李志剑 单位:北京小汤山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更多行业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78830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财务管控模式 数学学习网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经济科学》 《邮电设计技术》 《人像摄影》 《扬子江评论》 《中国地名》 《广西电力》 《小读者》 《云南画报》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中国稀土信息》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