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时间:2017-02-22 06:10:45 来源:论文投稿

1.跆拳道课堂教学法

1.1示范教学的讲解使用

在体育教学中,示范教学讲解,是应用做多也是效果最好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特点就是开门见山的让人感受到某一个动作的特点,可以减少大量的叙述,同时让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其动作的重点。而跆拳道作为一种武术的竞技技术,在华丽的踢腿动作中,都需要进行更多的实践演示示范,才能够让学生在课上能够更好的理解其动作的要领,这对于其在课堂的教学中,都能够很好的展示出课程教学中的使用方法,而这中间的广泛使用价值,也具有很好的表现意义。

1.2迁移教学法的使用

在跆拳道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布鲁纳提倡的螺旋式编制进行由简到难的深入教学,是能够很好的将跆拳道的教义进行广布施教的,对于一些简单的技能方面,也能够更好的完成相应的竞技技巧上的熟练,而同时对于一些高难度动作,能够有更高的理解,这样对于自身的发展方面,都能够提供很好的帮助。迁移教学法中应用最多的就是“复习引入”,这是一种利用旧的技能技巧的反复锻炼,从而感悟一些复杂技能的技巧的一种形式,能够让学生更为真实的理解这一中拳术的精髓,对于在其在技巧上的疑惑等,都能够很好的完成关键环节上的利用。

1.3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在进行跆拳道的课程教学中,可以根据其内容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设置,这对于其尊徐学生的认知规律方面,可以提供很好的方法来进行课程的掌握。而情境教学则是针对这一情况进行的一项根本设置,对于其整体的结构方面,都提供了很好的设施基础,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其动作和技巧的根本。而情境教学法的主要形式则是通过利用故事模式来设置教学的情境,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来说,都能够提供很好的控制能力,再从枯燥乏味的基础训练中来完善自我的基本能力提高。因为一些跆拳道技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需要通过对基础技巧的不断掌握,才能够完成这些特殊的动作,而只有那些能够坚持下去的人,才能够更好的掌握其中的动作要领。

1.4游戏教学法的应用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有趣的课程才是吸引学生关注的最主要发展形势。人们对新东西的认知,往往都是从兴趣出发的,有兴趣的事物,往往可以事半功倍,而反感的事物则都是事倍功半。所以在进行跆拳道教学的过程中为提高学生们的兴趣,是可以适当的进行一些基本的游戏进行教学。而实例则是,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来完成学生在进行基础训练中的踢法修行,例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合,然后进行踢气球的方式进行比试,相同时间内相同的人数,利用高踢腿的形式来进行气球的破坏,最后失败的小组就需要当着全班人的面进行负重训练,这样不仅提高了那些学生的自我荣誉感,同时也可以有效的让其理解团结精神,以及对自身能力的严格要求。

2.我国高校跆拳道教学的建议

2.1加强设备的投入

在我国因为跆拳道属于引进的拳术品种,在设备上就有所欠缺,虽然在南方一些学校已经基本上能够和国际技术接近,但是大多数的学校在这方面的技术上都仍有所欠缺。跆拳道的教学对于设备上的依赖,并不像我国的传统武术那样简单,为了应付不同的等级考试,就需要进行对镜进行动作上的自我要求,同时对木板的厚度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功力上的巩固。所以在设备上,只有加强其投入,才能够更好的完善其教学上的不足。

2.2健全高校的跆拳道教师队伍

现在我国的很多高校在跆拳道的教师队伍建设上,十分的紧缺,很多讲师都是一些学传统武术的教师,在进行跆拳道的教学中,都不能够系统的进行施教。与此同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错误的纠正方面,也不能及时的进行纠正。而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空击练习以及攻防演练,都需要十分专业的进行技术指导,而这些对于初学者而言,连基本功都不踏实,怎么能够配合相应的设施来进行自我的技能提升?所以加强师资力量的投入,是提升高校的跆拳道教学发展的一项长远建设项目。

在进行跆拳道的普及过程中,我们需要针对学生在这一新的体育项目爱好进行深挖,只有从最本质上的提取,才能够很好的让其适应其发展,这对于我们在这一方面的建设来说,都能够很好的完成其建设。在进行高校的跆拳道教学发展中,就应该直接的围绕现代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来进行学生的引导,让其在基础课程上完成自我的严格要求,从网络的视频表医学论文例文演和比赛中去学习更多的竞击技能学习,这对于其发展方面,都能够提供很好的帮助。

作者:郑佐雄 杨宝莲 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自然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跆拳道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81716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小学教师发表文章 找论文资料的网站

相关论文

医学试题及答案

论文百科2017-05-09 12:02:38
相关学术期刊
《江河文学》 《世界林业研究》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科普童话》 《脊柱外科杂志》 《中国海商法研究》 《散文选刊》 《钢铁研究》 《中国牦牛》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