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科技创新

时间:2017-02-24 19:56:46 来源:论文投稿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农业科技创新链一般包括农业科技研发阶段、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阶段和产业化阶段三大链条环节。这当中,技术链和产业链①可谓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从技术链、产业链及技术链产业链搭接视角,结合调查结果来分析扬州农业科技创新情况。

(一)技术链角度

1.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偏低,投入结构不合理,创新物质基础薄弱。虽然近年来扬州市现代农业的总体水平处于江苏省中游水平(农业基本现代化综合得分以74.07处于江苏13市第7位),但对于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却处于偏低位置,与其他市存在较大差距。据调查,扬州市“十一五”期间用于农业科技项目总投入为13亿元,其中各级政府拨款累计2.6亿元,这一数字和扬州市2010年的财政支出333.36亿元相比,微乎其微,仅占其4%。农业科技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造成有突破性的成果较少,技术支撑、储备能力不足,成果转化率较低,高新技术应用水平尚待提高。科研投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远远超过其他投入[6],而扬州产业化开发、技术改造占大头,科学研究仅占小头。“十一五”期间,扬州市农办、扬州市农发基金、扬州市科技局每年用于农业产业化开发与农业技术改造的资金约2亿元,而用于农业科学研究的资金仅5 000万元左右。农业科技投入水平较低,投入结构不合理,直接影响到了扬州农业科技研发的深度与广度。2.农业科研人力资源不足,创新的核心力量薄弱。技术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业科研院所则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在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潜力[7]。据了解,扬州目前从事农业科技研究的主要是“一校两所”,即扬州大学、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和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突出[8],扬州也不另外。2011年扬州共组织省农业科技支撑项目74项,获批20项,其中13项是“一校两所”作为项目第一项目承担单位。可以看出“一校两所”在扬州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另外一个角度,也应该看到扬州农业科研力量较少,除此之外的科研力量微乎其微。

(二)产业链角度

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难以适应农业科技创新的需要。目前,扬州的农技推广体系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与问题:一是推广机制不活,体制不顺。“三权”下放后,一些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则变成了当地领导亲朋好友的“安置站”,而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则难以补充进来,使农技推广工作处于非常艰难的境地。此外,农业推广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用人、激励和竞争机制。二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推广手段落后。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扬州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因经费不足等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使一些地方的推广服务部门被推向市场,有的甚至被拍卖或撤消,造成人员离岗和流失,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另外,由于经费不足,农技推广的手段比较单一,一般采用传统的方法,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此外,农技推广人员的收入偏低,在调研发现很多乡镇的农技人员的月收入不足1 500元,低收入造成其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三是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目前从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的技术人员不仅人数趋少,而且普遍存在人员老化、素质偏低的问题。专业人员比例偏低,同时由于基层推广机构待遇低,工作艰苦,很多有专业学历的青年人不愿进来。从年龄看,50岁及以上的占到33.80%,36~49岁占到52.57%,35岁以下的仅占13.64%,农机推广人员中年轻人较少,年龄偏大。从学历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6.52%,大专、中专及中专以下分别占到了38.86%、36.14%及18.48%,由此可见,扬州农技人员的学历层次呈现倒U型且本科及以上的较少。从专业技术职务看,主要集中于中级、初级及初级职称以下三类,这当中以初级职称居多,占到58.58%,中级职称及初级职称以下的分别为30.21%和10.63%,而具有高级职称的农技人员仅0.59%。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趋向老化、人才缺乏造成了农技推广的低效率。另外,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培训和再教育机制尚未完善,尤其是农民成人教育工作有待加强。2.农业科技创新的受体(农民)文化素质低,影响农业科技需求与科技产业化效果。作为科技创新链上的主体,农民扮演者重要较色,因为农业科技创新归根结底为农民服务的,是为农业更好的发展。在本次调查中,共走访农民107位,填写问卷107份,接受调查的农民中男性69位,占64.49%,女性38位,占35.51%。从年龄看,30岁以下的1人,占0.93%,30~39岁6人,占5.61%,40~49岁19人,占17.76%,50~59岁45人,占42.06%,60~69岁30人,占28.04%,70岁以上6人,占5.61%,可以看出,受访农民年龄主要集中在50~69岁,占到70.10%,显然,农业科技创新的受体年龄结构老化。另外,近年来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大多就地转移到二、三产业或外出打工,实际从事农业的农村劳动力主要是难以找到非农工作或年老的劳动力,造成整个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于非农业产业。调查的107人中,未受过教育的达39人,占到36.45%,小学的达35人,占到32.71%,初中27人,占25.23%,高中的4人,占3.74%,大专2人,占1.87%,而本科及以上的没有。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决定了科学应用水平低,难以很好地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沿用传统办法种田,对新的优良种苗、栽培技术、农药肥料的性能不了解也弄不懂,即使将新型的技术送到户,也往往不能灵活运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文化素质低直接导致其对接受农业科技的积极性不高,调查中发现,参加过新品种技术推荐现场会的仅有7.48%(8人),参加过农技培训班的仅有10.28%(11人),参加过农技下乡活动仅有24.30%(26人),而大部分(57.94%)表示从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农业科技活动。据了解这种现象在欠发达农村更为突出。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不仅影响其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认知与了解,而且影响采用及效果,进而影响购买需求,最终导致恶性循环,进而影响科技产业化进程。3.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产业化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扬州市利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改革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流通体制力度,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以加工企业、批发市场为龙头的企业数量大幅增多。全市龙头企业进一步强化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扩大生产能力,拓宽销售渠道,经营业绩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上半年,7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0.2亿元,利税5.20亿元,出口额1.3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7.54%、25.72%和15.09%。2010年上半年,7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新上项目58个,投资额4.9亿元,同比增加30%。龙头企业在数量和规模水平都实现较大增长,产品质量和品牌战略迈上新的台阶,企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带动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在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的时候,也应该看到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产业化方面的力量较为薄弱。调查的14家农业龙头企业均为科技型企业,但其在科技产业化水平方面仍然不够,14家企业中带动农户超万户的仅有2家,占14.29%,带动农户超5 000户仅4家,占28.57%,甚至有3家在带动农户方面没有作出贡献。在销售收入方面,2011年各企业主营农产品收入超10亿仅1家,过亿也只有3家。科技产业化的低效率导致了2011年扬州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0.84,位列全省第13位,实现度为33.6%,低于全省平均(54%)20.4个百分点。因此,农业龙头企业在科技产业化的过程中仍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三)技术链、产业链搭接视角

技术链和产业链的有效合理衔接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要求。如图1所示,曲线B表示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链上的综合资源供给状况[9],它是技术链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曲线C则表示产业界在技术创新链上的综合资源供给状况,它是相应产业链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整个技术创新链上存在一个从技术链到产业链的间断。系统分析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存在问题,必须从技术链、产业链衔接好后的技术创新链(曲线A)出发。从图1中技术链、产业链和技术创新链供需之间结构性失衡的内在机理和基本逻辑可以看出解决结构性失衡的途径无外乎以下三条:第一,通过组织创新,组建农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载体,实现技术链供给曲线与产业链供给曲线的搭接;第二,将技术链的供给曲线向产业链供给曲线延伸,即b点向c点靠拢;第三,将产业链的供给曲线向技术链供给曲线延伸,即c点向b点靠拢。下面即从三方面理论,结合扬州实际问题进行分析。1.农业科技示范园促动农业技术研发、引领技术产业化方面动力不足。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农业科技展示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载体[10],是技术链、产业链搭接的第一种有效形式。从图2可以看出,农业科技示范在整个农业科技创新过程的承接性的作用,可以说农业科技示范园弥补了图1中从技术链到产业链之间的间断。图2 农业科技示范园在科技创新链上的承接作用扬州市现有地市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项目)38个,总面积约10万多亩,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24个,市级21个(其中9个与国家部、委或省厅、局共建)。据初步统计,全市各类园区共引进新品种436个,推广新品种365个,推广面积22.6亩,引进新技术324项,推广303项,推广面积26.3万亩。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科技示范园促动农业技术研发、引领技术产业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园区对现代农业园区的科学定义和功能认识不足,盲目追求建设规模,热衷于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展示的技术项目相似、产业产品雷同,产品缺乏特色,大多是瓜果蔬菜,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差,自身效益低下,自我发展的能力弱,有的甚至刚建起来就闲置了,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科研”式示范,让农民对农业科技产生疑惑。2.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水平不够。要想使得技术链的供给曲线向产业链供给曲线延伸,使得图1中b点向c点靠拢,就必须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国家和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目前,扬州农业科技普遍偏重科研本身,对后期的科技转化及产业化领域的研究偏少,农产品加工、贮运、保鲜等可大幅度提高农业附加值的农业科技成果不多。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较慢[11],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经济效益比较小,造成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资源”缺乏。另外,转让方对所持有科技成果的成熟性、应用性和商品性估价过高,要求过高的转让价格,使受让方难以接受,对成果缺乏信心,也对成果产业化构成很大的障碍。“十一五”期间,扬州市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农业科技计划项目916项,项目实施成果获得各级政府奖励87项,育成动植物新品种(系)17个,制定标准103个,专利授权137件等。研究成果获得农业部丰收奖11项、教育部科技成果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项,中国林科院科技成果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省农业技术推广奖4项,省政府科技成果转化奖3项,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奖2项,市科技进步奖18项。但据了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2010年,获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仅4个项目。2011年获得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仅有1项。可见,科技产业化效率是整个农业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问题。3.产业化的科研支撑力量薄弱。“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然是旨在第三种形式上有所突破和作为,实现c点向b点靠拢。农业龙头企业担任着产业化主要职责。调查的中14家农业龙头企业有不少没有研发机构,质控体系不规范,缺乏对既懂技术、又善经营、更会管理、能将科技与经济对接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要么产品跟风,要么产品单一,多少年一个面孔,更谈不上技术成果示范和推广,这样就造成了产业化的技术含量较低。另外,农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部门结合松散:农业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在理论上是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最佳搭档,但实际上由于类属利益集团不同,各种合作方式及机制正在探索过渡阶段,使得彼此结合松散,表现大多在就某一项成果合作、就一段时间合作、简单合作(如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产业化的技术支持不到,支撑力量薄弱。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经本次对扬州农业科技创新情况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普遍不高。农业科技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不足,创新的核心力量薄弱,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水平不够;农业龙头企业、农户等主体产业化的科研支撑力量欠缺。农业科技创新链中技术链、产业链衔接不到位,存在断裂、创新主体分散的现象。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需要从技术链、产业链搭接后的整体予以关注。

(二)建议

1.完善技术链,加强技术创新。技术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完善技术链,首先必须加强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培养新型农业科研人才队伍。改革农业科研资金投入机制,拓展资金渠道,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民间资金积极投入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机制。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建设高素质科技人员队伍,培养一批能够把握农业科技发展潮流、在关键领域独具慧眼、锐意开拓的科学家队伍,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一流的优秀科技团队,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吸引、凝聚和培养造就人才。其次,要持续加大优良品种培育的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重点支持能明显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优质高产抗病高效专用新品种培育,加大对重大品种的支持力度,为粮食生产与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要加强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围绕农业优势领域,加强高效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智能化农业、新型农业装备关键技术攻关,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2.优化产业链,提升产业化水平。产业化是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农业科技创新要以项目为抓手,重点支持特色农业和水生养殖精深加工,进一步拉伸农副产品产业链,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和综合经济效益、增加畜禽产品附加值,以一体化推动产业整合和自主创新[12]。首先,应构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体系,主要是围绕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中试熟化和配套集成,创立工程化产业化的技术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进入市场,加速转化。设立与技术创新机构相并行的成果转化机构,组织制定相关政策和发展计划,组织协调各构成单位之间的关系,处理和解决遇到的问题,保证农业技术转化顺利进行。其次,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园等的科技产业化的政策支持,向农民提供农业科技培训服务[13],增强农民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受体的文化素质。3.重点注重技术链、产业链整体搭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链式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是一整体,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将核心技术扩散到整个产业系统,引起整个产业链条的升级[14],从技术链、产业链搭接后的完整的科技创新链进行把握。首先,农业科技示范园作为技术链、产业链搭接的一个有效载体,应予大力发展,准确定位园区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制定园区发展战略与规划,增加园区建设的有效的科技投入,形成有力的产业带动体系。其次,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要以产业化和市场化为重要目标,加快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多层次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升农业科技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成果转化,提高转化率,使得技术链向产业链靠拢。最后,农业龙头企业要加强自主研发、加强和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提供产业化的技术支持,使得产业链向技术链逼近。通过技术链、产业链不同形式的搭接最终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一体化发展。

作者:纪传如 李鹏宇 罗伟 单位:扬州大学 商学院


更多人文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农业的科技创新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93857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连续管式反应器 文体用品与科技杂志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护士进修杂志》 《画刊》 《时代青年》 《科学技术与工程》 《市场经济与价格》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云南电力技术》 《山西交通科技》 《涟钢科技与管理》 《探索与争鸣》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