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策略

时间:2017-03-31 19:33:58 来源:论文投稿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技术普及,受众在各类媒介轰炸中提高了对电视节目的要求。现代电视制作人也更加有意进行人本思考,不断发现并挖掘新闻背后的人文精神以提高电视节目水平。本文将运用文献研究法、思维方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浅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并以各大电视台大型新闻评论节目如《焦点访谈》、《南京零距离》等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为例,具体分析人文关怀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的运用问题,主要从评论有“度”,坚持媒体公信力的构建以及重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鼓舞作用三方面探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人文关怀发展策略。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人文关怀;发展策略

一、人文关怀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1.一味的模仿

在新闻报道电视节目中,制作单位的想法和创意十分重要。在充分考虑到新闻播出后对社会有哪些影响,新闻内容是否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要始终保持电视新闻制作单位的独创性。在民生新闻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想做出让受众感兴趣的节目就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品味,这样才能树立自己的栏目品牌。一味模仿其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只能让所有的人文关怀变成千篇一律的唱词。关于“毒奶粉”问题,在《焦点访谈》节目深度揭露之后,又有许多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千篇一律报道,大多没有心意,主题虽然贴近了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可是这样的新闻大肆报道,且不具深入性和创新性,难免会使观众审美疲劳。不但不能引起观众对于话题重要性的认识,反而产生反感。对比《焦点访谈》节目,山西卫视的《新闻观察》就有不足之处,其节目在报道完本地新闻之后播出,其中“老人被压车底,众人抬车救人”、“冬日里温暖的‘陷阱’”等主题出现主持人串词与本地新闻节目相同的情况,虽然同为关注民生的人文关怀的新闻评论节目,但不免让人觉得是同一则新闻的重复强调,没有真正走到百姓心里。特别是对于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角度,角度要贴近百姓,深度也要贴近人民。2008年举国关注汶川地震,各大新闻台的各大新闻频道对其进行报道无可厚非。每个台都有自己独到的视角才能更好地得到观众的重视,不然只会走入一味煽情的怪圈。

2.新闻娱乐化

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好的电视节目收视率高。收视率也是衡量一个节目价值的标准之一。现在很多电视节目为了讨观众欢心变得一味迎合观众。其实,这样只会让节目更加庸俗,也脱离人文关怀的轨道。为了有特色去炒作他人隐私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泛滥,致使电视新闻节目种类虽多,能够体现人文关怀的好优秀新闻评论却不多。新闻过分娱乐化并不代表新奇、有特色,反而是不尊重受众、娱化受众的表现。更有甚者不惜新闻造假,造成职业道德和人文品格的退步以及社会不良影响。电视新闻发展一个明显趋向即新闻娱乐化,但娱乐化不等于庸俗和低级趣味。电视新闻媒体是树立榜样并起引导性作用的媒体,这并不等于其就要一味迎合所有受众的收视心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制作要求在新闻报道中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并且公正客观地报道,理性地实施人文关怀,倡导文明精神,满足受众对精神的需求。中央电视台的体育新闻评论节目《天天运动会》,在黄健翔的主持下,就曾多次邀请到了著名的体育评论员张路、李承鹏等人的参与,还有许多业内人士对新闻做出独到见解和评论。然而相比较《足球球迷夜》就在节目的评论中缺乏权威一味迎合观众的口味,娱乐性色彩严重。经常以身材高挑女球迷作为嘉宾邀请参与评论。亚洲杯时多次邀请女球迷身着支持球队的队服在节目现场评论球员和现场球况。评论内容感情色彩严重,漏洞百出,过于偏激,因而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和争论,这种靠“美女效应”博人眼球的新闻评论节目不但不会让人感受到新闻本该有的人文关怀,反而哗众取宠,使观众产生躁动情绪。

3.话语不平衡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具有社会导向作用,担当着社会舆论监督的责任,节目的每一言语都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关系人们的思维模式、思考方式,和人的发展密不可分。要“评论”,自然就有话语。有话语,自然就有社会人。是社会人,就会有阶级之分。社会上的声音也像人一样有阶级之分,这种话语的阶级有主流话语,有精英话语,也有大众话语。社会的主流话语产生于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主流话语代表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社会积极向上稳定发展的希望。但当电视新闻节目的评论是主流话语时,观众自然会感觉节目单调乏味,死板空洞。若电视新闻节目评论的话语为精英话语,有着理性的思考和批评的精神,会使普通观众难以理解,自然偏离人文关怀思想的主线,没有观众的理解和肯定,观众认可节目产生了距离,节目怎么贯彻人文关怀的理念引导观众呢?最后,若一个节目完全以大众话语为评论,很难提升人类的生活现状,大众话语往往需要一定的提高。《央视论坛》在开播之后一直致力于提升观众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过于强调社会精英的价值观和话语权,开播至今一直未能赶超《焦点访谈》,《央视论坛》从选题到对于内容的评论没有从大众角度出发,没有切身改变大众现状,对于人文关怀发展方法的实施有偏差,没能平衡好多方的声音,忽视大众一方的声音,导致节目收视效果平平。

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如何构建人文关怀

1.评论事实把握好

“度”新闻传播活动中,电视新闻节目评论什么,决定了观众看什么。而电视新闻节目怎么评论新闻事件,决定了观众想什么。一个电视新闻节目有没有生命力,有没有收视率,取决于播出的电视新闻节目有没有满足观众对于新闻的期望。这样的传播关系也自然导致一定的传播问题,某个集体或者团体为了满足某种观众的期望或是需求,对于某一事件发表好恶是非的评论判断。这些满足“民意”的新闻报道表面上看是人文关怀的新闻报道。其实是忽视新闻评论中“度”的把握的伪人文关怀的新闻,这样只会让我们成为追求人文关怀的奴隶。造成对于新闻评论的眼光停留在局部,忽视整体,对观众的引导出现意识导向的错误。因此,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对于事实的评论把握好“度”很重要。

2.坚持媒体公信力的构建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电视也随之进行更加商业化更加娱乐化的改革。这些改革促使电视节目对收视率过分关注。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节目将收视率作为衡量电视节目好坏的唯一标准。正是因为这些因素,使一些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把吸引大部分观众眼球或者说是将大部分观众的兴趣当作是人文关怀的体现。为了追求大多数观众的认可和对收视率的追求,丢失了原本的公正性和真实性。这些行为违背了媒体公信力的构建,使得电视节目的制作缺乏可信度,降低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质量,或是流于表面,或是过于低俗。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盲于追求观众的认可,忽视了真正关于人的价值,关于生命的价值,关于原本应该尊重的东西,造成对他人、对社会本可以避免的伤害。新闻媒体本就担当着社会的舆论导向和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职责。在追求人文关怀的同时,要以遵循客观、全面、真实为基本前提,以此构建一个电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盲目追求人文关怀的轰动效应、收视率效应,只会使电视新闻媒体丧失公信力。

3.重视激励作用

作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不单单可以传播信息,也是一件艺术创作的过程。基于艺术品,节目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真正走到观众的心里。面对众多人文关怀的民生新闻的题材,电视节目制作组以普通民众的生活为出发点,加之人文关怀的创作理念,使新闻中往往有拨动观众心弦的感人对象。这种人物的刻画是无可厚非的,如前文提到的关于对灾难性新闻汶川地震等的报道,灾难中涌现出的舍己为人的英雄形象接连不断,这些形象让人感触颇多,令人钦佩,受益匪浅。但过于重视“感人”的形象,往往也容易将观众引入“同情”的圈子。如湖南卫视曾做过的一档电视节目让城市孩子为农村孩子送爱心、送温暖,极力渲染农村孩子的疾苦,忽视了农村孩子独立自强自立的报道,节目赚取大量观众的眼泪,却也不免让人产生阶级地位悬殊,生活无望之感。使电视新闻节目走向煽情,而偏离了新闻客观、真实的轨道。对于苦痛、悲伤情感的过分渲染,也使电视新闻节目偏离了自己舆论导向的职责。只有在用人文关怀的理念关注弱势群体、平民百姓的疾苦同时,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激励作用结合进去才能使节目更加积极、健康。人文关怀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应该是积极正能量的关爱、鼓舞、激励、尊重,而不是充满煽情意味的过分同情和施舍。

参考文献

[1]李良荣,论新传播革命———现代传播[M],第25页

[2]郑双美;邹煜,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突围及路径探析———对《新闻1+1》系列专题节目的思考[J],新闻界,2014(05)

[3]赵雪;丁晓晓,互动性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情景语境———以互动性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深一度》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01)

[4]贾毅,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35年回顾与思考[J],编辑之友,2016(02)

[5]于晶,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困境及突围[J],品牌,2015(03)

[6]周俊;毛湛文,解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说服力———以《新闻1+1》为例[J],电妇科医学论文视研究,2012(02)

[7]李朝霞,渤海大学,《南方周末》灾难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研究———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D],2012(06)692

作者:余若瑶 孙志军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


更多行业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人文关怀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策略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245675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小花仙闪耀币 增发新股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中国制笔》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煤炭工程》 《无机化学学报》 《江苏教育》 《食品与发酵科技》 《旅游研究》 《昌吉学院学报》 《中国农村科技》 《幼儿教育》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