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许多校园自媒体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大众媒介,在监督社会事件发展变化方向、推动精神文化进步等方面,发挥着涓流成河汇成大海的巨大作用。而另一方面,源于民间性草根性的校园自媒体,则要坚持独立自主,拒绝被网络水军裹挟而误入歧途,抵制恶意炒作造成的心理暴力与麻醉神经的毒性,避免盲目跟随网上的恶俗风气,持续传递自身的正能量,改善和净化网络文化的发展环境,从而进一步发挥更加广泛的正向影响力。
[关键词]校园自媒体;网络文化;负面效应;思维独立
一、自媒体的使用特点与优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趋健全完善,智能手机等自媒体工具的产生使得传播和受传实现了跨地转换与交替,自媒体可以使人们随时可以灵活地作双向互动的授受、交流,排挤了以“一对多”为主的单向传播的媒体巨头,原有的大众传媒集团受到数量众多的自媒体的围困。自媒体让人的传媒接触更加方便,一有信息与意愿,马上就能发布或反馈,使用者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校园自媒体原先就是一个密切的小型社会群体,是一个比较紧密的人缘小圈子,其成员不超出亲友熟人、同乡、同学与师生等范围,共同的纽带使他们互相接近,具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在相互间共同的生活范围内,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私人化自主化的信息环境。[1]校园自媒体就在这样便利的条件下风生水起,形成浩浩荡荡的潮流。当今是快节奏时代,人们的事务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居住的地方离得越来越远,于是在物理空间上,面对面的交流很耗时间。但如果长时间不联系,人际交关又会变得越来越淡。自媒体这样一种网络社交平台的适时而生,正好起到远程维系沟通的纽带作用。一个人原有的思想情感倾向,会影响他的媒介选择与接触行为,与他本人的职业、爱好相接近的媒介内容,自然而然会引起他的偏向与侧重。[2]一个校园自媒体的圈内成员,在QQ、微博或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上的授受,既接受其他成员的传播,同时也传播自己的意愿,表现自我的情思,形成一个本意交流的心理环境,一种情感联络的精神氛围,加强彼此间的互动与交流。传统意义上的日记写完后一般都悄悄放入抽屉或柜子里,不随便给别人看见,而现在的QQ签名则会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个人最纠结或感触最深或最有领悟的情思。圈内成员往往随时更换QQ签名,发表QQ消息,或发表微博、微信等,这些信息都明显带有个人的情思与心态。在这样一种校园自媒体信息环境里,人们彼此均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与,圈内成员之间容易涉及天南海北或私密话题等。一些不适合在大众传媒上发表的观点和态度,也可在此用某种方式表露出来,更容易讲出想讲的话。由此可见,校园自媒体最大的使用特点就是及时、方便、灵活、互动、平等和自由。原有的大众传媒集团是机构性的,是正式的组织,而校园自媒体的圈内成员是自愿参与的、非组织的、非正式的。较之原有的大众传媒集团,校园自媒体是亲友熟人之间情感的本意交流,其受众接近性是最紧密的,即拥有最有效的亲密受众,这一优势非常明显。[3]圈内成员,不论在学习、工作,或走路、搭公交车,或吃饭、喝茶,或坐在客厅、床头时,一听到接收信息的提示声音,往往会立即查看,或者一有空便想去翻看。这种随时随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校园自媒体的受众成为最有效的受众,这也是自媒体的优势所在。
二、自媒体正面与负面的社会效应
无论是自媒体还是大众传媒,原先一条初始的信息,经过千百万次的转发之后,难免会发生改变。某一事件发生之时,受众往往并不在现场,原始信息发布者从第一线发出来的信息,其实并不是受众本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这条原始信息经过最初的接受与转发,转变成二手信息,再经过三手四手,乃至千手万手,所转发的信息已经不是当初直接的原貌,已经掺杂有各种授受者个人视角的成分(所谓有色眼镜);若经过有意无意的误读误传,则会演变成象征性的拟态现实,这就和纯粹客观的现实之间有出入,形成较大的差异,并以伪乱真,误导受众对该事实真相的认知。况且,即使是置身现场的原始发布者,他的所见所闻也不可能是全方位的,不可能完全彻底地客观播报。因此,既不能忽视自媒体在监督社会事件发展变化方向、推动精神文化进步方面的作用与成效,也要对其转发的信息持辨析态度,当然,绝不能照单全收,盲信盲从。大众传媒或个体发布者还会受文化营销或推广动机的驱使,其信息内容存在追求轰动化、煽情化、低俗化与八卦化的倾向,这种信息或情绪的传播,隐藏某些心理暗示、催眠、感染与流行的机制,容易使人迷失清醒和理智的判断,盲从和沉迷于狂热冲动的网络氛围。[4]这种信息软暴力带有强大的支配性,会唤起受众的原始本能兴趣,并且逐渐生成麻醉神经的毒性,积淀成为一种心理暴力,给网络的精神家园带来弊端深重的副作用。[5]在复杂、紧急的事态下,有些信息容易变形,其原貌经传播过程改造或歪曲之后,变成流言的形式,异乎寻常地迅速增殖,弥漫扩散到网络聚焦平台上,并且不断循环往复,造成恶性回流,裹挟不少谣言。[6]如果再有人趁事件之危,乘网络社区约束力薄弱之机,利用虚拟社会的匿名隐身之便,煽动平时循规蹈矩的网民,让法不治众的心理支配他们,放纵兴奋的情绪与冲动的行为,引爆疯狂与偏激的巨大能量,甚至丧失社会责任感、降低自我控制能力的地步,就会爆发大规模的骚乱,造成灾难性的惨烈后果。
三、网络所造成的电子媒介依赖症
网民的人格在情感倾向方面是内向性的。在读文时代里,文字和印刷是最主要的媒介,决定其受众的生存、思维、阅读和写作模式,使他们养成独立与抽象思维,偏重于有序结构和逻辑组织的阅读与表达。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当今是网络读图时代,人们更喜欢平面化的读图方式(喜欢省时省力,仅仅读节选或提要,甚至只读简介或语录),惯于接受方便阅读的图表与图像,容易停留在表象上。长此以往,人们可能会逐渐丧失深入阅读与复杂思考的能力。而年纪更轻的网民从小开始上网,更早地接受影像、画面、声音、字幕和特技等多媒体的感染,容易偏重个人感受,也更容易接受网络文化的八卦性与狂欢性。而在读写与思考方面,网民的社会性格则是外向性的。信息泛滥的网海无边无际,已成汪洋之势,将网民社会生活的四面八方围困起来。广大受众所接受的信息都是网络强加给大脑的,大学生网民像患了强迫症一般,生怕在信息获取与占有方面落后于他人,每天都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网上搜索浏览,媒介依赖症已成为严重的社会病理现象。大学生网民每天将读、听、看与思考当作社会实践去做,只是满足于被动的信息接收、复制或转发,降低了真正到现实中去践行的需求,减弱了参与社会生活的行动能力。因此,要健全与改善校园自媒体的发展环境,对其正能量加以促动和推进。
四、在信息复制与全民拷贝的社会里保持思维的独立
随着互联网生活范围的全球化,网民的生活工作环境日益复杂,大多数事物超出亲身感知的范围,不可能有经验性的实际接触,只能通过网络等大众媒介,依靠媒介提供的第二手信息(拷贝),去了解世界大环境里的众多事物。但拷贝并不是事物本身,而受众又缺乏将拷贝与实物作对照与辨别区分的条件,只能把拷贝当作实物来看待。如此这般,社会现实就被间接化了,变成一个被拷贝支配的社会。这种信息环境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排挤与替代客观现实环境,那些原本没有什么代表性、普遍性的人和事,只要一登上网络的排行榜,就被推波助澜变成社会流行现象。广大受众将这种“拟态环境”当成真的客观环境来看待,信息环境就这样替代了客观现实环境,而网民根本不管这种“环境再构成”的效果是积极的、正向的,还是消极的、逆向的。这种信息环境环境化的结果,最终使经过拷贝的“拟态环境”演化成为现实环境。“有图有真相”,网上流行的这一句话,已经再也没有多少说服力。有图真的就有真相吗?其实,有时越有图就越有欺骗性。且不说剪接的,就算是拍摄者认真严肃拍摄的,也会不由自主地经过拍摄者个人眼光(有色眼镜)的筛选与过滤,跟受众亲身在现场所看到的,是不完全一致的,甚至会有天差地别。在这样一种互联网生活环境中,大学生网民只有多读一些好书,尽量站在哲人先知的肩膀上,才能开阔自己的眼界、胸怀与思维空间;只有多到外面的大千世界走走,多与别人交往和博弈,才能体验与领悟各种不同的世故情理。
五、运用校园自媒体平台形成草根自己的舆论场
草根们玩自媒体,很多东西难免受到大众传媒或大V们的引导与影响,往往很容易被先入为主,比如命题先定、主题先行。不过,也不要太过悲观。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倾向于选择跟自己的职业、爱好或特长接近的东西,因此,创办校园自媒体,最合适的成员就是同一层次同一圈子的人,因为彼此熟悉,相互了解。校园自媒体的组织者或管理员应该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领域,做一个专业的意见领袖,而且还要拿得起放得下,碰到自己有专长的话题,该做意见领袖的时候,就要当仁不让;而不在自己的主业范围,不在擅长的门道时,那就放下架子,接受另一位专业的意见领袖的传授,甘愿充当擅长者的配角,以保障校园自媒体圈内的有效运作。比如史迷、军迷、高新科技铁粉、娱乐达人、音乐发烧友、动漫好手、知性文青、超级驴友、时事观察者等,如果自身对某一领域比较精通,在校园的圈子中小有名气,可以在这一方面承担意见领袖的义务,积极主动地从各网站辨别、筛选、转载专题信息;或者在所处的小群体范围里,就自己擅长而又正好热门的话题,为圈内成员提供信息、观点与建议,并施加自己的个人影响,在圈子里做一个“讲故事的人”;或者抢拍身边发生的有价值、有意思的事情,与圈内成员共同分享,等等。在这些方面,大V或专家都不如校园自媒体的管理员,因为他们有便利条件。校园自媒体的管理员置身圈子内,在成员的身边或周围,这种场合之中,信息发布者身份(记者、大V)的权威性,比不上信源的可接近性,后者所起的作用更大。
参考文献:
[1]郭纪金.企业文化[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93.
[2]彭兰.网络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18.
[3]胡君辰.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70.
[4]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6.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艺术类论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23.
[6]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211.
作者:梁潮 江妍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1679 64 7dakangpharm|CHINA-PHARM彰显医药市场商机
绿色农业论文2017-04-10 16: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