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话家风:牢记母亲教诲 名利面前自带免疫

时间:2017-01-06 22:04:04 来源:论文投稿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自2006年在电视节目《百家讲坛》讲述《史记》以来,从默默无闻的学者华丽变身为学术界名人。但成名后的他,始终坚持一个学者的本分,依然是那个蜗居一寓白首穷经的知识分子。日前,接受记者采访的王立群称,他始终牢记年少时母亲教诲,淡看名利,对各种名利诱惑自带免疫。
  牢记少时母亲教诲 始终坚持学者本分
  采访当日,王立群着一身中式衣服,儒雅睿智,引经据典,侃侃而谈。
  今年72岁的王立群这样概括自己的人生轨迹:祖籍山东,出生于安徽,童年在南京,8岁移居开封。父亲毕业于齐鲁大学英文系,母亲则毕业于女子师范学校,是真正的诗书世家。1958年,学习全优的王立群小学毕业,却因为家族成分问题无法进入公立学校,只能进入一家私立学校,这让他有些小小的沮丧。
  “但我母亲却说,学校条件差,也能培养出好学生,关键看有没有骨气,自己努力不努力。”王立群说:“母亲还教自己背诵孟子那段著名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母亲的话令王立群愤愤不平的心蓦然宁静了,他懵懂地意识到,外在环境并不重要,关键是自己的内心要变得强大。此后,不管什么时候遇到什么样的挫折,王立群都会想起母亲的教诲。
  上中学时,为挣学费,小小年纪的王立群去搬砖、提泥,即使手指被磨破,也不吭一声,艰苦的环境磨砺着他的意志。之后读高一时,祖父在老家生病,王立群又“替父尽孝”去照看独居的祖父。虽然那时他才十六七岁,但锄地、收麦子、种豆子、收红薯、看场地等农活他都挨着干。他还曾一个人在野地里看庄稼,餐风露宿三个多月,直到祖父病故后,才回到开封继续上学。
  高考时,王立群虽然自认为考试成绩优秀,但同样因为家庭成分的问题,还没等发榜,他就去开封一家小学当起了代课教师。小学教书的7年,他无所不教,是全才。之后又在中学教书7年。1977年恢复高考时,王立群已经32岁。因为年龄的原因,他与大学失之交臂。1978国家恢复招收研究生,王立群顺利拿到入学通知,人生开始转折。
  而与《史记》结缘,还缘于他当小学教师的一次经历。1966年文革开始,学生们砸了小学的图书馆,学校仅存的一部《史记》被学生当作“四旧”扔到了院子里。住在学校的王立群趁着夜色,把被丢弃的《史记》捡回了家。每当无聊或苦闷的时候,他就会翻开这本书,虽然刚开始时有些地方他并不能完全看太懂,但耐不住时间的打磨,很快,他就把这本书看得滚瓜烂熟,书里的那些人物,太史公的评语,经常在他的脑海里翻腾转动。
  研究生毕业后,王立群留校任教,河南大学开的第一门课是中国古代文学,内容就包括《史记》。随后的24年,他由讲师成长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但《史记》始终是他最爱讲的典籍。在河大,他教学认真负责,行事却低调,常常深居简出,只是潜心研究学问,好多同事在一起工作多年,他却不认识。
  2005年底,在央视《百家讲坛》海选主讲人时,他对项羽的独到理解,博学与口才,让他毫无争议地胜出了。在《百家讲坛》上,他深得观众的喜爱,这部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被他赋予了新的生命。听了他讲的《史记》,很多人都会感到耳目一新,他也因此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学者教授而成了一个学术界的名人。
  成名后的王立群,始终坚持着一个学者的本分。不争名逐利,淡泊低调,对于处界的各种诱惑自带免疫体质,依然是那个蜗居一寓白首穷经的知识分子,也始终牢记着年少时母亲教他的那几句话。
  恢复没落的家风、家训 修复家谱
  在王立群看来,自己今天略有成绩与家风、家训分不开。而一旦论及家风、家训,他的思路又开阔起来,从《颜氏家训》到《曾国藩家书》,王立群说,历史上许多名人的成就都与家庭的教育分不开,北宋范仲淹,晚清重臣曾国藩,都得益于家族的训教。
  王立群说,中国人一直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第一位,齐家就是把家管理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世界历史上,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那样那么重视子女的教育,而古人教育子女的方式,就是让他们诵读经典;宦官人家、富商则为自己的孩子请来专门的私塾老师,一对一教学,即使连皇帝也不例外。
  国人一直有很强的家族观念,这是绵延不绝的传统,教育子女的方式,是通过祠堂和学校来完成,主要还是由祠堂来完成。一些大的家族都有自己的祖庙,皇帝则有太庙,孩子们就是在这里完成最初的教育。
  “由于受政治等方面的影响,现在中国的家训家风的传承遇到了断层,这种情况,北方比南方更严重。”王立群解读说,南方交通便利,很多人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都选择了出国,出国时也会把自己的冢谱带上。改革开放后这些人一回国,家谱因此回流,基本没有断层,南方人的家族观念更重,寻根意识也很强烈。这些家谱里其实都有关于家训家风的记载。而北方海外宗亲比较少,冢谱一旦毁坏,就再也找不回来。
  王立群认为,现在家风家训的的没落,最重要的还是家族的没落,过去的家庭中都会有好几个孩子,弟兄多,子孙多,孩子多后就要对孩子们进行管教,就可以形成比较有规模的家训,而特殊国情的国策,就一个独苗,四二一型的家庭模式,形成不了家族,这样,传承的基础就破坏掉了,家族不存在,家风家训,包括族谱也就不复存在了。很多家庭没有家谱,没有家谱就不知道姓从哪儿来,祖上都有什么人。如果想要恢复传承,就要尽快把一些家族的家谱整理恢复一下,堂号也能恢复一下,如果没有这些,就没有根,就谈不起恢复。(门杰丹 胡镜)


更多人物聚焦论文详细信息: 王立群话家风:牢记母亲教诲 名利面前自带免疫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60891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护理专业论文 化学分析计量 小木虫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首席财务官》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 《神华科技》 《医疗卫生装备》 《学习与探索》 《人生与伴侣》 《化工职业技术教育》 《内蒙古宣传》 《国际安全研究》 《文明指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