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感恩教育实效性研究

时间:2017-01-25 17:54:50 来源:论文投稿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加强对大学生感恩教育成为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切入点。感恩教育既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形式。通过对大学生感恩现状进行调查,结合当代高校学生的特征,从高校的视角探索提升感恩教育实效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感恩;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美与善的情感,是全人类的美德,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施恩、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文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既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国内高校越来越注重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行为,高校学生整体感恩意识逐步增强,但是感恩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感恩教育现状及问题

课题组面向天津市4所高校的在校学生随机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66份。通过调查了解当前90后高校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行为、各高校感恩教育的开展情况、存在问题、改进方向等。1.感恩意识普遍增强,但感恩行为仍存在缺失。调研过程中发现,有92.27%的学生认为,感恩是当前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75.9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感恩意识非常强或比较强。说明当前高校学生的感恩意识普遍得到提升,整体积极向上,对待感恩意识有着较强烈的认同感。当问到“是否清楚父母的生日,并会送上祝福”这一问题时,有26.39%的学生回答是肯定的,有51.72%的学生认为应该记得,但是时常会忘记;有21.24%学生表示并会在节日时间向老师发送问候,有53.65%的学生认为应该对老师充满感激之情,但放在心理不会表达出来;有30.47%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参与过献血、捐款、捐物等志愿服务活动。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大学生在意识层面对感恩有了积极的认识,但对待家人、师长、社会等真正的感恩行为上仍存在缺失。2.感恩教育受到认可,但教育效果仍不够理想。调查问卷面向天津的四所高校发放,结果显示四所高校均不同程度地开展感恩教育活动。75.11%的学生认为高校应该开展感恩教育,35.41%的学生认为当前所在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是有意义的,目前各高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受到了较大认可。对于感恩教育活动的效果,55.79%的学生选择了从未参与或较少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感恩活动,说明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覆盖面仍然不够,大部分同学仅通过辅导员的引导和网络中的一些有关宣传获得感恩教育。学生们认为目前的教育活动内容较为单一,存在形式化的问题。这样的感恩教育活动既无法满足对全体在校学生的教育,也无法形成长效的感恩教育机制,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二、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1.感恩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当前,高校大学生心胸狭隘、漠视生命,甚至沦为阶下囚的事件时有发生,为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这些事件的发生正是大学生道德失范、感恩意识薄弱造成的后果。通过加强感恩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学会用美的眼光接受和欣赏周围的人和事,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以及学生自我教育,能够有效减少和避免各类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重要的作用。2.感恩教育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对高校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给出了明确方向,除了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以及综合素质。通过加强感恩教育,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培养学生对家庭、社会、祖国的情怀,使学生将建设祖国与自我实现结合起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因此,加强感恩教育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3.感恩教育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高校学生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通过感恩教育让高校学生心怀感恩之心,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播撒一颗和谐的种子。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能够让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明礼诚信,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人心怀感恩之心,那么这个社会将会多一些温暖和关爱,少一些冷漠和无助。

三、高校增强感恩教育实效性的做法

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当前高校的感恩教育有待进一步提高实效性。造成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缺失的原因不仅仅在于高校,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以及大学生的自身素质都有关系,因此,想要真正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就要从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个人四个方面加强感恩教育。本课题组因只面向高校做了有关调研,因此,重点研究高校这一主体应该如何发挥作用。一方面要注重集中教育与渗透教育的结合,使感恩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实现常态化;另一方面要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强调知行合一,将感恩意识的提升与感恩行为的体现结合起来。1.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我国自古就有“知恩图报,善莫大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投桃报李”等知恩感恩的古训箴言,可见我国的感恩教育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面对“90后”高校学生开展感恩教育,要充分发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一方面,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通过橱窗、书籍、网络、新媒体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和学习传统文化,利用国学经典教化学生,提高当代大学生岁中华感恩文化的知晓率。另一方面,组织开展各类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通过话剧、论坛、沙龙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演绎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故事,将这些历久弥新的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学生生活,将优秀感恩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在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有着“润物细无声”的重要作用。调研发现,高校有关感恩教育方面的宣传,大多是配合有关活动阶段性地开展,没有形成常态化的机制,感恩文化氛围不浓郁。首先,在校园环境布置上随处体现感恩文化。利用校园宣传栏、校园景观布置、楼宇、街道命名等,处处营造感恩环境。其次,把握各类节假日等特殊时间节点,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漫画、微视频等多种方式开展感恩文化展示活动。最后,挖掘身边感恩的典型人物和事迹,例如,教授捐资助学、校友返校设立基金、孝敬父母长辈的典型事例等,利用校园内的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发挥榜样作用。3.设置感恩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调研,发现当前高校较以往更注重感恩教育,但是几乎没有高校开设专门的感恩课程,导致感恩教育在课堂教育上存在缺失。高校应将感恩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科学的设置,为高校感恩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保障,系统地引导学生知恩感恩,帮助大部分学生形成感恩意识,培养良好品德,树立社会责任感。另外,要在高校开设的其他课程当中融入感恩教育,真正使感恩教育常态化,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是感恩教育的主体,使感恩教育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进而将感恩落实在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日后工作中,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4.开展感恩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类活动是高校感恩教育的最主要形式之一,但是调研结果显示,高校感恩教育活动仍然存在形式单一、内容空泛等问题。高校感恩教育活动集中为讲座、征文、班团会议等形式,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且无法形成长效机制。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配合不同的时间节点,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经常性地开展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得到真实的感恩体验。例如,针对贷款学生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结合国家资助政策开展对国家、对社会的感恩教育;结合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新生入学季、毕业季等时间节点开展对父母、老师、母校的感恩教育;组织捐款捐物、支教帮扶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将感恩之心化作感恩之行等,真正将感恩教育活动做到经常化、深入化。

参考文献

[1]王莹.论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93-96.

[2]李洁琳.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探析[J].高校招生理论研究,2010(4):42-43.

[3]王海彬.浅析传统文化作用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与应用途径[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5(1):78-79.

[4]郑国军,李亚楠.志愿服务是增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效性的有效载体[J].赤峰学院学报,2014(12):186-188.

作者:张颖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更多社科历史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感恩教育实效性研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20274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干旱 颜宁

相关论文

职业卫生与病伤

原创资讯2017-01-07 09:07:15
相关学术期刊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发现》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高教研究与实践》 《铁路采购与物流》 《数学大王》 《右江医学》 《家具》 《党史研究与教学》

< 返回首页